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论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论范增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问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  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以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②也。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以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杀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杀其所立,项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卿子冠军:宋义.义帝任命的上将军.直接领导项羽、刘邦。号辫子冠军.在领导起义军救赵时。因坐观秦军圈赵被项羽矫命所杀。②义帝:项粱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义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稍夺其权。        秘密的交往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也。            职分,职责

C.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以为上将。  提拔,选拔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      可以

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说明范增离开项羽的好时机和能成为大丈夫的一组是(   )(3分)

A.当以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

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心也    而欲依羽以成功

D.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增之去。善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刘邦用陈平的离间计,成功离间了项羽和范增,使项羽对范增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剥夺了范增的权力,范增一怒之下,离开项羽,要回彭城。

B.项梁、项羽之所以能迅速兴起,是因为项梁他们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帝;而其他诸侯之所以背叛项羽,是因为他弑义帝。

C.苏轼认为义帝单单派遣刘邦先入函谷关却不派项羽,在众人之中赏识卿子冠军宋义,并提拔为上将军,这样做是不贤能的。

D.苏轼认为范增已经七十岁了,与项羽的关系和谐就留下辅助他,不和谐就离开他,不在此时明白离开和留下的道理,却想依赖项羽成就大业,这实在是浅薄啊。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

译文:                                                                

②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4)

译文:                                                                

③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3分)

译文:                                                                

 

1.D(堪,忍受。)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用法。 2.A(结合原文可以看出)     本题考查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相关信息。 3.C(恰恰相反,苏轼认为义帝这样做是贤能的表现)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①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要解释“增之去”、“善”、“限”、“蚤”) ②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要解释“安能”、“间”、“无疑”) ③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要解释“虽然”、“不去”、“人杰”)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直译为主,语意通畅。 译文: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好自为之吧。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当初范增劝 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回答说,不。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诗经》说:“观察那气象,若  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予冠军的时候。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却能  够长久生存的道理。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就是杀义帝的先兆;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  本源。难道还要等到陈平使用反间计吗?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心的君  主呢? 我曾经评论过义帝:认为他是贤明的君主。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予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像这样吗?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楚的指挥);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的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在项羽杀卿予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刚毅果敢的大丈夫吗?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虽然如此,范增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唉,范增也是人中豪杰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路透社伦敦1月1日电]研究人员今天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形成自从1990年以后就下降到了4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全球大洋来说是个糟糕的迹象。

    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和同事说,这种趋势会威胁到多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类似生物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分布群,这片区域与全球的其他类似珊瑚礁区域一样,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

    研究人员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生物体对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珊瑚礁就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形成的脆弱海底结构,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衍生存和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珊瑚礁还能保护海岸线,为千百万人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同时还能吸引旅游者。另外,珊瑚礁还有可能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研制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迪阿思领导的小组研究了69片礁石区域中的328个大型珊瑚聚集群,发现珊瑚结构组织的记录显示,整个大堡礁区域的珊瑚群的钙化(碳酸钙沉积)自从1990年以来已经下降了13.3%。

    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共同造成了珊瑚形成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近400年来未见到的。

    研究人员说:“证实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当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

    在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珊瑚分布的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生物需要持续的阳光、温暖的海水和大量碳酸盐才能够繁衍成长。

                                          (选自《参考信息》2009年12月3日第7版)

1.对珊瑚礁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珊瑚礁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生物经钙化而形成的海底结构。

   B.珊瑚礁也是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繁衍生存与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

   C.珊瑚礁不仅能保护海岸线,吸引旅游者,还能开发成为人类新的食物源。

   D.珊瑚礁有可能成为人类攻克癌症和其它疾病的药物来源。

2.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发现珊瑚形成速度下降并证实其下降原因是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研究小组取得的成果。

   B.珊瑚礁的形成速度自1990年以来一直处在比正常情况低13.3%的水平。

   C.在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全球海洋生物可能即将出现新的多样性变化。

   D.珊瑚只分布在全球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全球冷暖周期发生变化,从全球变暖转向全球变冷时,珊瑚礁会加速生长形成,因此,珊瑚礁最终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B.过多人类活动的干扰,必将影响珊瑚礁的正常形成与生长。

    C.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珊瑚群,而且影响到了全球类似生物体,甚至其它海洋生物。

    D.珊瑚礁一旦消失,将改变海洋生态环境和食物链结构,大量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将失去生存繁衍之所,也将伴随它而消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8年8月,刘翔带伤打着封闭获得了全能项目的全国第二名;2001年5月,刘翔以13秒32的成绩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了第一名,战胜了他心目中的第一个跨栏对手陈雁浩,也完成了自己的一次心理超越;2004年5月8日,刘翔以13秒06的成绩“面对面”地战胜了偶像约翰逊;2004年雅典奥运会,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2006年7月12日,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英国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刘翔由于右脚跟腱伤复发,遗憾地退出了比赛;2009年10月,刘翔在因伤告别赛场14个月后复出参加全运会,夺得男子110米栏比赛冠军。

上述关于刘翔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天安门群众游行上,安徽的“江淮和畅”彩车以浓郁的安徽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仔细观察下面图片,为安徽彩车配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解说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6ec8aac122bd4f6e

 

 

 

 

 

 

 

 

 

 

 

 

 

 

 

 

 

 

 

 

 

 

 

 

 

 

 

 

 

 

 

 

 

 

 

 

 

 

 

 

 

 

 

 

 

 

 

 

 

 

 

 

 

 

 

 

 

 

 

 

 

 

 

 

 

 

 

 

 

 

 

 

 

 

 

 

 

 

 

 

 

 

 

 

 

 

 

 

 

(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试给“中国温泉之乡”巢湖拟写一则广告词。要求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号召力。不超过20个字。

巢湖市温泉开发历史悠久,发展渊源流长。据史料记载,汤池温泉古称“坑泉”,最早开发于西汉。宋代王安石曾在此洗浴,写下了“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的佳句。香泉温泉开发于南北朝,南梁昭明太子萧统于此沐浴疗疮,故又名“太子汤”。半汤温泉开发于隋代,因治愈多位皇帝及达官贵人皮肤疾病而享誉四方,古人誉为“九福之地”。

广告词:                                                               

 

查看答案

 在下面语段的空格处,填入后面的句子,使句意连贯。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主要文体中,诗歌和散文产生和成熟最早,历史最长,最受重视,发展也最为充分。                           。我们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背熟了许多篇章和格言警句。但是对于古诗文的学习,这还只是初始阶段,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扩展阅读……

①从先秦到近代,产生了大量的名作、名家和诗文流派。许多优秀作品,到现在还家喻户晓。

②从小学起,特别是到了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逐年增加。

③古人抒情、言志、记事,乃至交际应用,都离不开这两种文体。

④“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是中国人从刚刚学语时,就学会背诵的。

填入的句子依次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