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忘;因此,它们的魅力和快乐表现为根本性的幻象。与之相反,高级艺术能够保持它的令人满足的力量
但是,这种论证仍然存有严重的缺陷。首先,现在得出结论说这个世纪的通俗艺术经典将不会作为审美享受的对象存活下去还为时过早。相信其中某些通俗艺术会存活下去,比相信许多人仍然在为了愉快而阅读荷马似乎更为容易。其次,我们通常忽略确保高级艺术经典的持久愉悦性有其社会文化和制度上的原因。教育和选择的有效性,在决定我们愉快的对象中起了巨大的但经常被遗忘的作用。在较大的程度上,我们只是享受我们被训练和受条件限制去享受的东西。由于经典长期被系统性地传播,而且对它们的欣赏是通过强有力的教育体制严格地反复灌输的,然而,却从来没有这种有组织的或有影响的体制去传播和保存通俗艺术作品,因此前者作为令人关注的对象因而成为审美享受对象而更好地存活下来,这就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选自[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5分) ( )
A.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是虚假的。
B.通俗艺术可以使人在这一刻暂时满足,而在另一时刻又会让人贪婪渴望。
C.真正的艺术审美愉悦在令人满足的同时激起人们对这种愉快的更多要求。
D.通俗艺术经典作为审美对象,一定能够比荷马更加容易阅读而存活下去。
2.下列现象,符合作者所认同的通俗艺术审美特点的有(3分) ( )
A.但丁的《神曲》被称为“中世纪史诗”,思想深邃,引喻复杂。
B.早期传唱的民歌《茉莉花》,现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代名词。
C.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曾经传唱一时,但现已渐渐被淡忘。
D.罗琳创作的《哈里•波特》风靡全球,持续热销,欲罢不能。
3.人们对通俗艺术的第二个指控是什么?请分点概括作者对这一指控的批驳理由。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5分)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答: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巴黎圣母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__ 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涕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