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3题。 雉 诱 陈毓 谷雨前后,便是打野鸡的好季节。 在...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以下3题。

雉 诱

陈毓

谷雨前后,便是打野鸡的好季节。

在寂静的山坳里、坡梁上,野鸡的叫声此起彼伏,把山里的春天叫得格外美丽。

这时的母野鸡却格外少见。老猎人说,母野鸡在产卵、在孵蛋。而这孵蛋,必须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因为公野鸡一旦发现母野鸡,就会驱赶母野鸡,并一一啄破被孵得温热的蛋。

整个春天,老猎人走向山里的脚步总会时时撞破深草丛中那些一心一意孵卵的母雉。它们一旦受到惊吓,便会迅疾逃离,且千方百计地将猎人引向远离窝巢的地方。母爱使它们变得又勇敢又聪明。而视整个群山为自家庄园的猎人,在春天里是不打母野鸡的。

这便为雉诱提供了可能。

雉诱的来历颇复杂。先要找回当年的雉蛋,带回家让自家抱窝的母鸡孵化后,从中挑出小母雉,经过一年的驯化后,那只最伶俐、和猎人最默契的小母雉便在来年谷雨前后被老猎人带着“出猎”了。

雉诱的出现无疑是山梁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山梁上迅速响起一片“关关雎雎”之声。

随着更多公雉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几乎所有的公雉发现,呼唤它们的原来是同一只母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公雉们为了爱情的争斗开始了。

先是歌舞,在一片祥和之中杀机暗藏。

公雉们翩翩起舞。它们五彩斑斓的长翎在空中盘旋交错,在阳光下闪动着彩虹般美丽的光彩。似乎连公雉它们自己也分不出它们谁高谁低。在争夺异性的前夕,它们一改刚才的美丽优雅,一个个剑拔弩张,睚眦必报。好斗的公鸡大概就是来源于此吧。它们如此勇猛、顽强,即使鲜血淋漓,成为祭献在爱情高台前的牺牲品也在所不惜。

在公雉们酣斗之际,隐藏在树丛中的猎人轻轻摘下身边的一片树叶,放在唇边轻轻一吹,那只站在高处观战的雉诱便顺着草丛快速跑回,一头钻进猎人的袄襟里去了。

猎人扶起他乌黑的长管猎枪。枪膛里装满了发烫的绿豆,只要一声枪响,便会有成片的公雉永远地垂下它们高傲的翅膀。它们渴望爱情的胸膛里便装满了世界上最圆的豆子。往往,老猎人会打下上百只公雉。而侥幸活下来的公雉,便把这道山梁当作记忆中永远的伤心地,今生今世,不再回来。

在换过两三个山头之后,这只雉诱便再也吸引不来成群的公雉了。于是,这只雉诱便算完成了它的使命。老猎人就要重新培养新的雉诱。而那只失去吸引力的雉诱,就像是一个出卖了同类而负罪深深的叛徒。

据说,它会选择一个阴雨天悄然离去。据说它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只留下一串感伤的脚印在雨后的山梁上。

只留下一串感伤的脚印在雨后的山梁上……  

1.[s1] 文中描写公雉翩翩起舞和勇猛、顽强酣斗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2.[s2] 本文结尾两次写到“只留下一串感伤的脚印在雨后的山梁上”,有人认为这样写语言啰嗦,如果删去第二处,行文更简洁。请谈谈你的看法。

                                                                 

3.[s3] 雉诱的形象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它你有什么评价和体会?(6分)

                                                                  

 


 [s1]14、

 [s2]15、

 [s3]16、

1.[s1] ①表现了公雉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为下文公雉被诱杀作铺垫。(行文结构方面) ②受到母雉引诱,爱美好斗的弱点被猎人利用而葬身枪下,更加深了公雉的悲剧色彩。(情感内容方面)(每点2分,共4分,只要答出“为下文做铺垫”和“加深了悲剧色彩”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s2] 不能删去。①母雉失去利用价值后遭猎人抛弃,在同类中也难以容身,它只能选择在一个阴雨天悄然离开,其结局可悲可叹,以感伤的环境烘托了母雉的悲剧形象。②以反复的手法加深了文章的意蕴,拉长了无奈与哀伤,余音袅袅,意味深长。(4分,每个要点2分,只要答出“烘托形象”和“以反复手法加深意蕴”即可) 3.[s3] 评价: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害人者,是一个被利用的牺牲品。体会:做人要有原则、尊严,既不能背叛同类,也不能背叛自我,否则就是可鄙可悲的。(每点大致要点对,即可酌情赋分,共6分)  [s1]14、  [s2]15、  [s3]16、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s1] 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4)一去紫台连朔漠,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7)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8)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9)其间旦暮闻何物,                           。(白居易《琵琶行》

(10)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s1]13、

查看答案

 [s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 暮①(杜 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与颔联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

                                                                      

 


 [s1]12、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17分)

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①,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

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②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

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③。          (《汉书•卷传七十六》)

[注]①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②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③三王:指王尊、王骏、王章三人。

1.[s1] 对下列加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共中书令石显       毁:抨击

 B.凤专权,不亲附凤   非:不是

 C.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   独:难道

 D.章小女年十二     可:大约

2.[s2] 下列都能直接表现王章“刚直不阿”性格的一项是(3分)               (  )

①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②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

③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④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

⑤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⑥召见,言凤可不任用,宜更选忠贤。

⑦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

A.①②⑦    B.①③⑥    C.④⑤⑦    D.③④⑥

3.[s3]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章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学创作做了官,他担任谏大夫时因和陈咸一同参奏中书令石显被免官,直到汉成帝时他才被王凤举荐重新录用。

 B.王章虽然被帝舅大将军王凤所举荐,但他不满王凤专权,不巴结亲附王凤,并借皇上召见自己的机会进谏皇上另择贤能之臣辅政。

 C.王章在长安求学时期,处境困顿,衣食艰难,身体多病,和妻子诀别时伤感哭泣。遭到妻子的痛斥,其妻激励他在逆境中崛起,足见其妻贤良。

 D.王章曾直言王凤不可辅政遭到王凤陷害,最后落得命丧监狱、妻子儿女迁居合浦的结果,但当时的人都认为他蒙受了冤屈而同情他,包括王凤之弟王商。

 

4.[s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

                                                                  

 

(2)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

                                                                  

 


 [s1]8、

 [s2]9、

 [s3]10、

 [s4]11、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9分,每小题3分)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1.[s1] 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2.[s2] 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3.[s3] 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现在的人们虽已逐渐摆脱了服装政治化的概念,但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多元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B.统治者以血腥手段强迫人们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C.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被人们推崇,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无可厚非。人们应持宽容的态度。

D.作者反对服装政治化,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并通过回顾历史,指出服装政治化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s1]5、

 [s2]6、

 [s3]7、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逾远而存也                     弥:久长

                  B.不见于可也                     言: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荣华: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                     稍稍:渐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归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散亡磨灭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以自警焉                     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感慨于当时学者“立言传世以求不朽”的世风,强调了“修身为本,精神不朽”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

                  B.颜回无甚功和言,竟然受当世和后世如此推崇。文章以此为例,有力地说明了君子务本,修身立德,精神不朽的道理。

                  C.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可悲的。

                  D.文末“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一句,意味深长,增添了劝诫的力量,更激励人自省自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