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根据下文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32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对“天然湖”作简要的介绍...

 请根据下文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32个字(包括标点符号)对“天然湖”作简要的介绍。

    在天山高处,可以看到一个面积很大的天然湖。湖面明净如镜,水清见底。高空的白云和四周的雪峰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把湖光山色融为晶莹的一体。在这幽静的湖上,唯一活动的东西就是天鹅。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人家说山色多变,而我看事实上湖色也是多变的。你站立高处瞭望湖面,眼前是一片赏心悦目的茫茫碧水,如果你再留意一看,接近你视线的是那闪闪的鳞光,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

 

 

 

 

 

 

 

 

 

 

 

 

 

 

 

 

 

 

 

 

 

 

 

 

 

 

 

 

 

 

 

 

 

 参考答案:天然湖在天山高处,面积很大,湖水明净,湖面幽静,湖色多变。 (评分标准:“天然湖在天山高处”1分,“面积很大”1分,“湖水明净”1分,“湖面幽静”1分,“湖色多变”1分,五点写满可得5分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 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 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江水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水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起来,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的沈从文先生,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风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给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 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实传神,句式简洁峭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 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妻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慈亦让”的沈从文!

⑥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注],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 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 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文章的标题“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6分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

                                                                                  

(2)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3.作者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五色巨石为“三生石”?6分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6分

                                                                                  

 

查看答案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5分)

(1)万里悲秋常作客,                                 。 (杜甫《登高》)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辛弃疾《永遇乐》)

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2)                              ,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___________ __           _____,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_____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把“回头烟柳渐重重”中的“渐”字改为“却”好不好?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之日:“懿不就命,即图之。

                                                                                 

(2)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县城,当出奇以破之。

                                                                              

(3)因上攻取之策,及下诏委以经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