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1) 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1) 积善成德,            ,            。(荀子《劝学》)

(2)                 ,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 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

(4)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 高山仰止,             。(《诗经?小雅?车舝》)

(7) 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1)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东船西舫悄无言 (3)杜鹃声里斜阳暮 (4)无案牍之劳形 (5)不畏浮云遮望眼(6)景行行止 (7)俯不怍于人 (四)(8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7题(19分) 

可以预约的雪    

林清玄

⑴ 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⑵ 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⑶ 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⑷ 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⑸ 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⑹ 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⑺ 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⑻ 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⑼ 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⑽ 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⑾ 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⑿ 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⒀ 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⒁ 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里,我们逐渐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只是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⒂ 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⒃ 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⒄ 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⒅ 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风波,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⒆ 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⒇ 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尤。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注]林清玄:台湾作家。菅芒花:一种草本植物。

1.本文的思路可以概括为:(2分)

可以预约的菅芒花 —→ 不可预约的[      ] —→ 应当保持着预约的[      ]。

2.第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2分)

                                                                           

3.第⒁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拟、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分)

(1)                                                                        

(2)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如何对待“常”和“变”:

(1)                             ;

(2)                             ;(3)                              。

5.最后一段中“蜿蜒”一词的含义有:

(1)                                      ;

(2)                             ;(3)                              。

6.下列说法中与本文不相符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由花及人,引发对人生的感悟;行文的过程,也是作者的心路历程。

B.作者写本文时,感情经历了“期待→伤感→困惑→无奈→欣慰”的变化。

C.第⑾段,从生活状态、内心情感两个方面,强调了“所有的人”都会变。 

D.第⒅⒆段,写自己渴望“常”,逃避“变”,虽然懂得“变”的无可逃避。 

E.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写出了作者走出心理困境、悟出人生哲理后的快慰。 

F.本文富有诗意,多用排比、反复的句式,酣畅淋漓地叙事、说理、抒情。

7.本文不是写雪,而以“可以预约的雪”为标题,有哪些好处?(4分)

(1)                                                                         

(2)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以下7题。

对话:寻找上海

①主持人:去欧洲,发现就连偏僻小镇上的杂货店收银员都知道中国上海,说报上看到,你们那里发展很快啊。那一刻会感觉,“上海”这个名词很真实,也很响亮。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身在其中,倒又有了疏离感。外埠人士说,上海像纽约,像香港,今天许多上海人在看待自己居住的城市时,也会冒出游客的心态。上海究竟在哪里?

  陈钢:王安忆写过一篇文章叫《寻找上海》。她从上海开埠前绘制的《丹凤楼胜景图》到昔时的“脸形、口音、气味”,一直寻找到今天的上海。可最后笔锋一转,说:“回过头来,又发现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我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句上海老歌的歌词:“月亮在哪里?月亮在哪厢?……”上海不是明明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栖息的地方吗?再看下去,才读懂这位敏感女性的“所指”。她嫌弃的是当今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有一些粗糙的毛边,裁齐了,一些杂芜的枝节,修平了”,而她真正寻找的则是那些由“粗糙的毛边”和“杂芜的枝节”等细节组成的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在我看来,这些才能牵连起上海人内心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主持人:您的意思是,在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下,要找寻她的“精神内核”?

  陈钢:不错。鳞次栉比的高楼可以建在纽约,也可以安在上海,  (1)  楼宇间透出的城市气息必然是不同的,  (2)  这股气流被割断,我们  (3)  无法链接起上海的历史和今天,我们也  (4)  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③主持人:我们《解放日报》曾经做过一期《读懂城市、读懂上海》的选题,就是在讲这层意思:我们生活在城市,我们工作在上海。但是,我们未必了解城市,了解上海。因为,我们很多时候还只是空间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对于城市和上海的灵魂、气韵、律动,所知甚少。真正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应该是文化上的城市人和上海人。当我们在文化和精神上还游离于城市,游离于上海时,我们又怎能称得上是城市人和上海人呢?

  陈钢:上海是开中国现代化之先河的百年杰作,她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元素,是接续城市文脉的基石与可资继承、借鉴与发扬的一个“镜像”。我们万万不能将之束之高阁,更不能弃之于市。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所谓“寻找上海”,更有这一层意味。

  ④主持人:换句话说,如果把文化作为城市精神的容器和基调的话,我们除了兴建一流的文化设施、邀请国外知名演出团体频繁来访外,更需要把自己找回来,孕育自发的生长环境。上海有上海的底色,是吗?

  陈钢:是啊,上海当然就在上海。她具有“现代性”的共通背景。移民城市的兼容性、包容性使其汇聚百川,吞吐自若。此外,上海还有丰沃厚实的本土文化作为基石和屏障,当它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并将各种异质文明加以稀释汲纳时,便能焕发出自己的“光、能、力”。这种种文化产物的交流,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生态、心态、动态,这其中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⑤主持人:开启“奇异智慧”的钥匙在哪里?

  陈钢:积聚人气、文气的土壤,注入开放、创新的元素,同时,我们还要与上海的历史对上话,拉出一根潜藏在人们心中有关这座城市变迁的线路来。台湾作家龙应台每次到上海来,都会到音乐学院来找我,在琴房里,我伴奏,她唱上海老歌,过足瘾。她喜欢《永远的微笑》,说她小时候打酱油过马路,母亲牵着她的手时,时常会哼唱这首歌;现在,她牵着母亲的手过马路,老人家还是会唱起这首歌,眼里满含幸福。今天《永远的微笑》传给了下

一代,当龙应台走在上海的街道上,就会有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绵延也由此展开。让我特别感慨的是,前不久歌手蔡琴在大剧院的演唱会如此轰动,世界各地的华人坐着飞机来赶场,花1000元买门票,就为了听上海老歌。但作为演唱会的顾问,我有另一番隐忧:今天,我们唱《夜上海》来追忆旧上海的似水年华,那50年后呢,我们将留下怎样的作品供后代传唱、来追忆和记取我们这个时代呢?

  上海在哪厢?上海在这厢!这是我们必须交付给这个时代的一份答卷。

1.第①节对话中,“游客的心态”是指                    的一种心理状态。

2.对王安忆所说“上海也不在这城市里”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失去了原来的城市气息和文化特点。

B.上海的某些新景观过于光鲜,而“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却难以找寻。

C.上海的“原生态”和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受到破坏,无法再生。

D.上海的“原生态”和无法再生的文化印迹,因为城市建设而不复存在。

3.在第②节对话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应填:(3分)

   (1)             (2)             (3)             (4)           

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②节中,上海精致的“物质外壳”指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过于光鲜的景观。

B.第③节中,“空间上的城市人”是指生活在城市里,但对城市文化所知甚少的人。

C.第⑤节写龙应台母女唱上海老歌,证明“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

D.“这种根脉是流淌在每个人的血液中的”,“这种”指上文“追寻的热切和满足”。

5.对话中所说的上海的“精神内核”,是指怎样的城市气息?(3分)

                                                                                

                                                                                

6.对话中所说的“文化上的城市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7.最后引用蔡琴唱上海老歌引起轰动的事,目的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孔子说:“修己以安人”即在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又说:“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富有哲理的话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修己与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查看答案

 参照示例,从历史名人中任选两个,根据示例仿写两个句子。

 示例:孔子  一代圣贤,在纷乱纠杂的学派潮流中,仍认清人生的真谛,独尊仁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时间先后概括叙述原文的意思。

7月19日,意大利政府在被誉为清廉运动一面旗帜的米兰检察院检察官迪彼得14日因抗议意大利7月13日颁布禁止对涉嫌贪污案犯实施“预防性逮捕”的法令,宣布米兰检察院集体辞职后,撤消了上述法令。

①7月13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7月14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7月19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