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夫天者 ;父母者, 。 ,
故劳苦倦极, ; ,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及其所之既倦, , 。(王羲之《兰亭集序》)
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
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
湘水女神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2)后人评说这首诗极有“太白遗风”。请指出唐温如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
析。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转运使张齐贤荐其材,代还,为著作郎。召见便殿,占对明畅,太宗善之,命为户部推官,出为淮南转运副使。时领外计者,皆以权宠自尊,所至畏惮,敏中不尚威察,待僚属有礼,勤于劝勖,职务修举。权判大理寺。
时没入祖吉赃钱,分赐法吏,敏中引钟离意①委珠事,独不受。妖尼道安构狱,事连开封判官张去华,敏中妻父也,以故得请不预决谳。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入辞,面叙其事,太宗为之感动,许以不三岁召还。翌日,迁职方员外郎,遣之。是州兼掌市舶,前守多涉讥议。敏中至荆南,预市药物以往,在任无所须,以清廉闻。就擢广南东路转运使,召为工部郎中。太宗飞白书敏中洎张咏二名付中书,曰:“此二人,名臣也,朕将用之。”左右因称其材,并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②,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召见,慰谕赏激,遂决于登用。未几,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
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③,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敏中姿表瑰硕,有仪矩,性端厚岂弟④,多智,晓民政,善处繁剧,慎于采拔。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钟离意:东汉人,为官清廉,对别人贪占过的财务,认为是“脏秽”之物而不
受。②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③傩:古代驱除疫鬼的迷信活动。
④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A.勤于劝勖 全:鼓励
B.妖尼道安构狱 构:设计陷害
C.云其书寻纳筒中 寻:随即
D.会大傩 会:会见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向敏中“端厚岂弟”和“多智”的一组是 ( )
|
|
|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向敏中早年胸有大志,甘于清贫,转运使张齐贤推荐其有才能,出任著作郎,为官
清正廉洁,富于谋略,能够妥善处理边藩之事,故深得宋太宗的赏识。
B.当时,枢密院管辖的通进司、银台司,主管出纳书奏,有颇多的事情梗塞不通,有
时甚至漏失,敏中具奏皇上,恐远方送来的机密失事,建议设专局处理,皇上下诏
命敏中与张咏二人管理专局。
C.太宗欲委敏中以大任,但遭人忌妒,污蔑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后经查实,敏中
虽然看到皇甫侃私僮送来的书信,但不曾启封便退了回去。太宗知道后,召见敏中,
予以褒奖。
D.向敏中在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后,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
布中,最终将傩人一网打尽。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法官皆贬,犹以亲累落职,出知广州。
译文:
(2)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
译文:
宋人的茶会
饮茶之风在宋代盛行,上自宫廷贵族下到市井细民都喜欢茶饮,文人士大夫们则因之兴起一种高雅的集会方式,称为“茶会”。
饮茶习俗的开始是与佛教联系在一起的,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 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而茶会、茶宴这种文人集体的茗事活动则起于中唐,风尚的形成亦与僧人、禅寺有关。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会》等,几乎所有的茶会都有僧人参加或是在寺庙举行,因此清谈的内容多是禅理,赋诗则表达清茶玄禅已将尘心洗尽、从此要摆脱世虑的愿望,整个氛围脱俗、清寂,茶、诗与禅一味,茶实为道具而已。
北宋的茶会与唐代相比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唐代茶会的中心其实是“禅”,宋代茶会则把注意力投向茶或所谓茶之道,即鉴别、品尝茶汤之形、色、香、味,欣赏茶具的精美细致和点茶、分茶手法的纯熟精妙,并作诗加以描写和赞叹。文人饮茶风气较唐代更盛,文人们在茶会上常常进行“斗茶”或称为“茗战”的活动,即通过比较茶汤之形、色、香、味来评定高下。北宋文人“斗茶”方式繁复细致,极有趣味。宫廷内举行茶会,宋徽宗更是擅长点茶、分茶之艺。
茶会并非仅仅是查到的表演和欣赏,和其他方式文人雅集一样,它同时也是文人群体交际、休闲、创作的场合,不过与饮酒的集会气氛总是比较热烈不同,饮茶的集会,“客来谈有无,洒扫凉冠履,浓茗洗尘昏,妙香净浮虑。”(苏轼《雨中过舒教授》)在怡淡宁静的分为中,与高士幽人雅唱清淡,快乐也是淡淡的,沉静而怡然。
宋以前,人们已注意到茶性有去腻涤烦、提神祛睡之效,使人有轻身换骨之感,而北宋文人士大夫普遍的茶悦风尚则与茶文化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包括茶、茶具和饮茶程式等内容的一整套饮茶知道,使茶的感性形式更加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茶会活动不但使文人们从茶道中得到审美愉悦,并因之促使茶与文学发生更加密切的联系。茶事成为文学创作的新题材,故宋代茶诗大盛。
茶之所以成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人们能从它的某一特性找到精神上的契合点,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它又同诗风一样,一个时代的茶风是一个时代精神的外廷,并且由于有文人群体作为中介,它们之间又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对比中唐和北宋的茶会,高雅中又有清玄静寂与清贵优美的不同,它反应了不同时代文人群体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一点从唐代和宋代茶会诗歌风貌的不同也是可以得到印证的。
1.下列对于“茶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茶会”是一种文人们的集会方式,以饮茶为活动形式,兴起于唐代。
B.“茶会”风尚的形成与佛教有关。唐人的茶会不是有僧人参加,就是在寺庙举行。
C.“茶会”丰富了诗歌的题材,文人们以茶为审美对象抒发情感,促进了宋代茶诗的发
展。
D.“茶会”既是文人们进行茶道表演的地方,也是文人们交际、休闲、创作的场合,气
氛怡淡宁静,这点不同于饮酒的集会。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饮茶之风唐代仅仅流行于僧人之间,到宋代才渐渐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B.唐宋文人们在茶会上往往借茶洗尽尘心,通过赋诗来表达摆脱世虑的美好愿望。
C.饮茶风俗的记载最早见于《封氏闻见记》,到宋代形成包括讲究茶、茶具和饮茶程式
的茶道艺术。
D.唐人和宋人“茶会”的不同指出在于前者尚“禅”,茶实为道具;后者尚“茶”,茶
悦成为风尚。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茶会不仅在文人之间举行,也在宫廷举行,再加上皇帝的参与,促使饮茶之风
在北宋盛行。
B.“斗茶”活动是通过茶汤的形、色、香、味的比较来评定高下,因此,茶、水的优劣
对“斗茶”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C.唐代的茶诗多阐发的是禅理,宋代的茶诗多阐发从茶道中得到的审美愉悦,风格清
玄静寂。
D.茶与文学,茶与时代能够产生某种内在的联系,是因为有文人群体这一中介的存在。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从食品安全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再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现状,就不能采取“头痛医头”的简单做法,而是要 , , ,
, , 。这样才能使广大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①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② 提高食品企业的质量意识
③ 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要求 ④ 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
⑤ 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⑥ 从食品安全的源头入手
A.④⑥②⑤③① B.⑤④③⑥②①
C.⑤①⑥④③② D.④⑤③⑥①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可以在当前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相关行业的发
展和能源消耗的减少。
B.不仅贸易保护主义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是损人不利
己的行为
C.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1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协商“三通”、
外国公司参与两岸航运与所谓“台湾安全”等相关问题作出了说明
D.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著名排行榜网站欧迪网“海选”评出世界十大湖泊,九寨沟
五花海以“最美艳惊人”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湖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