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熙凤巧施...

 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红楼梦》中,王熙凤巧施“调包计”,让宝钗嫁给宝玉;宝玉恨宝钗取代黛玉,于是出家当了和尚;宝钗最终独守空房,成了悲剧性人物。

    B.《呐喊》共收录了鲁迅14个短篇小说,其中的《一件小事》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

    C.《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诗作歌颂了大胆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D.《家》中觉慧决定离开封建大家庭时,觉新想,“我们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我一定要帮助三弟成功。”充分反映了他的“双重性格”特征。

    E.《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太太临终遗言:“幸福只有在天上。”表明她向往天国的幸福,并希望天国的光辉也能照亮葛朗台罪恶的灵魂。

 

 (1)赤壁之战     曹操训练水军,欲与孙权决战;孙刘联合,溯江迎战;周瑜采用火攻,孔明借东风,大败曹军,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第一问1分;第二问4分,前两层各1分,最后一层2分)    (2)克劳狄斯     欲置哈姆雷特于死地,自知罪孽深重,内心惶惑;他忏悔的目的不是反省,而是为了“一切转危为福”。( 第一问1分,第二问4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荆轲刺秦王”最早见于《刺客列传》,请写出原作者的姓名。

    答:                

 

查看答案

 作者认为秦不会“尽诛荆轲之里”的理由是什么?请依据文中语句回答。

    答:                                                    

 

查看答案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夫秦虽无道无为尽诛荆轲之里荆轲之闾何罪于秦而尽诛之如刺秦王在闾中不知为谁尽诛之可也。荆轲已死,刺者有人,一里之民,何为坐之?始皇二十年,燕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不言尽诛其闾。

    注:①一里:整个乡里。

                                        (节选自王充《论衡》)

 

查看答案

 生活中,有些事物不断出现,有些事物逐渐消失。出现的自会出现,消失的自会消失。新出现的未必就美好,已消失的未必就丑陋。我们希望美好永远出现,希望丑陋永远消失。

    请以“出现与消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深入理解题目的内蕴,认真思考导语的作用。

    ②写议论类文章要观点明确,材料典型,分析合理;

    写记叙类文章要主题鲜明,内容鲜活,描写生动。

    ③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王小波是一个符号

粱文道

    公众视野里有两个姓王的作家很红,一个王朔,一个王小波。王朔还活着,闹出过很多风波,大家关注他很自然。但是王小波死了十多年,依旧有很多人在怀念他。看着那些怀念活动、纪念文章,难免困惑:谁是王小波?王小波是干什么的?他写了什么东西?留下了什么影响?为什么他成了一个神话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底下的王小波又是谁呢?

    坦白讲,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他们心目中的王小波特立独行、非常自由,是一代启蒙者,包括我认识的一些评论界同行都坦承受他影响非常大。但是无论我怎么看他的东西,就是产生不了大家说的那种“感动”和“触碰”。后来才明白,因为我生活在香港,跟大陆朋友所处的语境有点不一样,感受自然不同。

    王小波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作家是福柯和罗素,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看这些人的东西了,所以再看王小波时并不会感到特别震撼,震撼往往来自于看到、听到一些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情。这使得我往往以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看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

    大家常说王小波是个自由主义者,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他放弃了大学里相当稳定的职业机会而选择当自由撰稿人,大家觉得这很可贵,这是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早就已经存在了,现在也依然存在,只是他这样的自由在当时看起来非常特别罢了。而这种自由正是另一种不自由,因为你必须在市场上贩卖你的文章跟作品来维持生计,全世界有哪个地方的作家不是处于这种所谓“自由”或“不自由”的状态中呢?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很多人说他有点像梵高:生前潦倒没人认识,死后大家越来越捧他,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神话。都说王小波特立独行,这个好,那个好,文笔好到能拿诺贝尔奖等。我认同王小波写的东西很好看,也非常佩服他,但是我很怀疑那些不断在赞颂他,甚至引用他名言的人里到底有多少真正看过他的作品。

    他鼓励大家特立独行,要坚持自己的想法,要自己掌握思维的乐趣,独立思考,勇敢打破禁忌跟愚昧。而他已经死去十年了,我们受到他多少影响?现在又能看到多少人敢于自己去思考?敢于打破禁忌和愚昧?恰恰相反,我看到的多是装作“敢于”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思考。很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要说谁真敢打破禁忌,那就是他的遗孀李银河教授了,但是,为什么今天依然有那么多人要她封嘴呢?这些人有没有尊重过自由思考?如果我们断定一个人炒作,是否就能否定她所说或所做的一切?是否就不再需要思考她说的东西、做的事情是否另有道理?

    王小波已经死去十多年了,如今我们重新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关怀跟现在的差别,那时关心的问题到今天有好多是我们依然要面对的。

(选自2010年第3期《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很多读者对王小波评价甚高,作者由于所处语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所以才会对王小波现象感到困惑,生发思考。

    B.因为生活在香港,所以作者才能够以更客观公正的立场看待王小波的作品跟“王小波热”,才能够有独到的发现。

    C.作者认为王小波算得上是一个好作家,当然未达能拿诺贝尔奖的高度,对其价值判断准确与否的根本原因在于读其作品的多与少。

    D.王小波虽然没走进21世纪,但他作品中关心的问题即使到现在仍有好多是我们要面对的,这是重读其作品的意义所在。

2.第二段说“我对王小波的感觉跟很多读者不一样”,请对作者的“感觉”加以简要的概括。

    答:                                                       

3.从文中看,“王小波是一个符号”中的“符号”具体内涵是什么?(6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