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以下4题。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以下4题。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我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陆游的“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迁流。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以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和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景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4.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1.D(A“情”还包括“美感”; B“常常”不对,原文是“总是”; C“技术层面”是读懂诗歌的基础。) 2.A(原文“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暗含有过这样情形的人才能对这句诗特别有感触,而不是“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 3.作者的人生体悟已经上升到能读懂它的程度;作者当时的处境和这首诗所描绘的情境相似,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4.B(偷换概念,强加因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以下2题。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三斗                       益:增加

    C.辽东公翟黑子世祖               宠:受宠

    D.为为讳乎                       首:头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推财二弟而为沙门               世祖引允论刑政

    B.臣少贱,所知唯田               当余之从师,负箧曳屣

    C.复忧哉                         其不直

    D.广修壮丽为异观者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人 有 言 一 夫 不 耕 或 受 其 饥 一 妇 不 织 或 受 其 寒 况 数 万 之 众 其 所 损 废 亦 以 多 矣 推 之 于 古 验 之 于 今 必 然 之 效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组成一联,共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B.绝句每首四句,等于律诗的一半,所以也称“截句”“断句”,唐朝诗人王昌龄,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称。

    C.词是起源于宋代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乐府、诗余、长短句等别称。

    D.“论”是一种以论证为主要议论方式,以析透彻为宗旨,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较庄重的内容大多采用这一文体,如贾谊的《过秦论》、苏洵的《六国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我家乡腊月二十七夜拜小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这些都是装大盘子的。

    B.“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丑行金奖获得者谈元说,师傅经常教导他不要轻视丑角这一行当,“无丑不成戏。”

    C.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D.“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熟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她形象姣好,口齿伶俐,举止得体,天生一块主持人的料,这次艺术节让她担任主持人,真是赶鸭子上架,找对人了。

    B.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C.他为人不错,只是过于固执,喜欢钻牛角尖,钉是钉,卯是卯,一点也不晓得变通。

    D.公安部门正式介入调查足球赌博案件,调查对象涉及足协高官,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