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

 请以“柳暗花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①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②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③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我坐在阳台上,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多少年来,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

    ④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⑤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永远不会消失。

    ⑥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⑦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可以步履缓慢,从容。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⑧我合上《瓦尔登湖》,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车水马龙。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⑨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地抗拒或冲淡什么。

    ⑩世界嘈杂多变。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11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写吧,无论写什么。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12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他十分安静地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13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14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永远。

1.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句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远”的含义相同吗?为什么?

 

 

2.文章第⑦段作者描写了“夏洛蒂·勃朗特、奥尔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结合全文,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灵与心灵相遇”?

 

4.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地跑步呼吸”。请参考原文,结合自已的阅读体验,试另举一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以下4题。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我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陆游的“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迁流。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以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和落寞的感悟,读到这首诗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景十分契合,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3.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4.作者以前读不懂《己亥杂诗》第八十首,现在读懂了。请根据原文说说其读懂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以下2题。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三斗                       益:增加

    C.辽东公翟黑子世祖               宠:受宠

    D.为为讳乎                       首:头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推财二弟而为沙门               世祖引允论刑政

    B.臣少贱,所知唯田               当余之从师,负箧曳屣

    C.复忧哉                         其不直

    D.广修壮丽为异观者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    )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高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 人 有 言 一 夫 不 耕 或 受 其 饥 一 妇 不 织 或 受 其 寒 况 数 万 之 众 其 所 损 废 亦 以 多 矣 推 之 于 古 验 之 于 今 必 然 之 效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