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完成(1)(2)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

 6ec8aac122bd4f6e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完成(1)(2)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请指出这幅漫画的旨意。

                                                                              

                                                                              

 

 (1) 这幅漫画中,一个人拿着一个注射器正在给自己注射,但注射器没有针头。漫画标题是“自我批评”。 (2)这幅漫画讽刺了当今社会有些人进行自我批评,仅仅是走过场,只有形式主义,没有实质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物种起源的问题,      一位博物学家,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       很有根据,但是      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

河对岸人家

李国文

  ①丹河从晋东南逶迤流入豫西北。

    ②平时,这丹河水清见底,游鱼可数,细流潺潺,微波荡漾。但到了夏秋两季,这丹河就变得狂放起来,一下子涨到半山高的滚滚浊流,汹涌而下,咆哮着,席卷着所有能裹挟走的一切,如雷似的冲决着,奔腾着。牛大的石头,在水中,像鸡卵般被摆弄着,那声势可畏可怖。每到此时,两岸便可望而不可即地分隔开来,鸡犬之声相闻,往来是绝无可能的了。

    ③我始终记得河对岸山顶阳坡上那几户人家,每天清晨阳光先把那小村落照亮。好久好久,这夏秋季节特别耀眼的太阳,从对岸山巅慢慢地滑下来,跨过飞腾的巨流,才照到我们工棚。此刻,已经是晌午了。可到了下午三四点钟,露脸不多一会儿的“日头”,又回到对岸那小山村了。直到我们工棚里黑黢黢的了,对岸屋顶的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最后一抹光亮,可以清楚地看到飞鸟归巢,鸡兔进笼,咩咩的羊群和悠闲地摇着脖下铃铛的短角黄牛回村的情景。

    ④那时,我很孤独。

⑤置身于人群之中,一顶“右派分子”的帽子扣着,成为不可接触的贱民,你不想孤独也不行。所有的人,都像害怕瘟疫地避开我,用这种在人群中画地为牢的孤独,来惩罚一个其实并无过错的人,虽然美其名曰教育,实际更多是一种文明的残忍。但无论如何要比《水浒传》里林冲脸上刺着金字,发配沧州,进步得多了。

⑥这种惩罚式的孤独,早已在个人的记忆里,化为历史;但当我白发苍苍时回首往事,犹心有余悸,甚至到了太平盛世的今天,时不时还会在半夜里被那昨日的恶梦惊醒。于是,就出现那阳光下小山村的画面,那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因为当时几乎无人理睬,无人交谈,更说不上能得到什么温馨和同情的我,唯一的自由,除了有雾的天气里,山谷里烟云迷漫,遮住了视线,一无所见外,便是可以聚精会神凝望对面山顶上那几户人家。

    ⑦从屋顶袅袅的炊烟,到每扇门里走进走出的庄稼人,以及活蹦乱跳的鸡犬,悠闲走动的牛羊,走村串巷的货郎担,走亲戚,回娘家的陌生面孔……成为我排解孤独的良药。否则,那种被整个社会抛弃的隔绝感,一旦到了承受不住时,精神崩溃,会从崖上一头栽进汹涌的丹河里。有人这样尝试过,但不是我。

    ⑧所以,我从心底里感激那被阳光照得灿烂辉煌的小山村。至少它使我在绝望的生活里,从这扇窗户看到山民身上,也许是中华民族最本质上的善良。一切的恶,在这样生生不息的老百姓心里,几乎是无地自容的。这有点像丹河里的水,不论山洪暴发,水漫山谷,嚣张放肆,雷霆万钧到何等程度,那总是一过性的,很快就会变得如同不曾发过洪水那样,温柔平静,澄澈清净。也许,这就是人生的运行规律,没有永远的黑暗,即使暗无天日的话,也应该相信和寄希望于明天的阳光。

    ⑨给我留下最难以磨灭的印象,是第一次到工地后,遭遇到山洪暴发,于呼啸的激流中“捞河”的壮举了。男女老少,全村出动。几个健壮的汉子,腰里系着绳子,拴在全村人手中。在丹河的浊浪里,捞取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切,对贫穷的山村人来说,等于一次天赐财富的好机会。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乐此不疲地一次次朝河中跃去。

    ⑩最让我激动的一点:一旦飘来尸体,什么到手的东西也不要了,想尽一切办法要把死人拖到岸上等待尸家认领。还有,他们有前辈留下来的捞河规矩,凡是完整的家具,锁着的箱柜,都不马上抬回村里,日夜派人守着,必须十天半月以后,水退了,还要等到水清了,确认无主才处理。衣物宁可沤烂,即或非常非常之需要,也决不染指的。这种古风,是在那纯朴的民心中扎了根的。

⑾人与人本来应该如此相携相助的。至于人为的孤独,那种恶的浊流,在阳光普照的温馨世界里,只是像山洪那样,尽管会汹涌而来,但来了还会去的。所以,在过去了若干年以后,又一次落入类似的境遇中时,我想起那山村的启示,便由此坚信,对于一切一切的黑暗,至少不要绝望。

(摘自《北京青年报》2005年3月25日,有删改)

1.第二自然段写丹河水势随季节而变化,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2.第三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目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记忆中小山村的画面“是当时残留下来的全部记忆中唯一的亮点”?(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来看,在作者眼中,“河对岸人家”有哪些特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第十一自然段中的“山村的启示”(不超过30字)(4分)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

(2) _____________,托余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3)日月乎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屈原《离骚》)

(4)扪参历井仰胁息,             。问君西游何时还?                。                                                         (李白《蜀道难》)

(5)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            》,收录了晚唐温庭 筠和西蜀词人的词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技巧上的特点和作用。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3题。(9分,每小题3分)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义,言行不违,及往来游说,皆可复,西州士大夫皆信重之,多为其言,故得免而东归。

八年春,歙袭略阳,合二千余人,伐山开道,从番须、回中径至略阳,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嚣大惊曰:“何其神也!”乃悉兵数万人围略阳,斩山筑堤,激水灌城。歙与将士固死坚守,矢尽,乃屋断木以为兵。嚣尽锐攻之,自春至秋,其士卒疲弊,帝乃大发关东兵,自将上陇,嚣众溃走,围解。于是置酒高会,劳赐歙,班坐绝席,在诸将之右,赐歙妻缣千匹。诏使留屯长安,悉监护诸将。

嚣亡后,歙乃大修攻具,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陇西虽平,而人饥,流者相望。歙乃倾仓廪,转运诸县,以赈赡之,于是陇右遂安,而凉州流通焉。

十一年,歙与盖延进攻公孙述将王元、环安于河池、下辨,陷之,乘胜遂进。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歙叱延曰:“虎牙何敢然!今使者中刺客,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刃虽在身,不能勒兵斩公耶!”延收泪强起,受所诫。歙自书表曰:“臣不敢自惜,诚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夫理国以得贤为本,太中大夫段襄,骨鲠可任,愿陛下裁察。”投笔抽刃而绝。

(节选自《后汉书》卷十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复使歙                喻:通告,传达

B.嚣起入,部            勒:统率,率领

C.及往来游说,皆可      案:核查

D.乃屋断木以为兵          发:打开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来歙“为人刚毅”和“能攻善守”的一组是    (     )

A.①遂发愤质责嚣             ②陷之,乘胜遂进

B.①欲前刺嚣,嚣起入         ②斩嚣守将金梁,因保其城

C.①乃倾仓廪,转运诸县       ②进击羌于金城,大破之

D.①恨奉职不称,以为朝廷羞   ②矢尽,乃发屋断木以为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隗嚣、公孙述各据陇、蜀,拥兵自立,光武帝深深忧虑。来歙前去游说隗嚣,经过反复努力,隗嚣终于派儿子到洛阳做人质,归顺东汉王朝,公孙述也自然灭亡了。

B.来歙在隗嚣反叛后主动请缨攻打略阳,并在这里坚守半年多,使隗嚣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由于攻守有功,光武帝给来歙特殊的奖赏,并让他监护诸将。

C.来歙与盖延攻打公孙述时被刺客刺伤,盖延痛哭不已,来歙叱责他说,正想委你以重任,可你却像小孩子一样哭个没完,你虽然有兵刃护身,难道我就不能下令杀了你吗!

D.来歙的一生,勇武壮烈,为人诚信,颇有远见,能攻善守,具有将帅之才,征战连年,出生入死,平定羌陇,削弱蜀国,对东汉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

译文:                                                           

(2) 无以报国,故呼巨卿,欲相属以军事,而反效儿女子涕泣乎(5分)

译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