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我,是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藏石走,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者                       南:往南方

  C.汝欲我之愚说耶                 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                     喙:言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 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 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译文:                                                        

5.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1.B(“南”应为动词:往南走) 2.A(连词,况且,表递进。B介词,表被动;介词,可译为“和”。C表判断;表转折。D于是;经由) 3.C(应是“表面看来是自嘲自责,实际上是自矜自负”) 4.(1)(你)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大意1分,“见”1分,“德”1分)    (2)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盈”1分,“抑”1分,“克”1分,大意1分) 5.答案  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 附文言译文 柳某住在自己命名为愚溪的地方。命名五天后,(柳某)被夜梦中的溪神告知说:“您为什么侮辱我,令我成为愚呢?有那事实的,名字当然合适,现在的我就是那样的吗?我听说闽有条河,产生毒雾瘴气,吸进了那雾气的,温火郁积(而发烧)湿气(重而)拉肚子;暗礁激流,相继而来的船只粉碎解体;其中有一种鱼,牙齿如同锯齿、尾巴锋利、野兽般的蹄子,这鱼吃人,必然咬断并抛起,然后仰头吃。所以那河的名字叫恶溪。西海有湖,涣散没有浮力,连小草都浮不起,丢进去的东西会颓然下沉淹没,沉到底才会停止,所以它的名字叫弱水。秦有一条河,(如)搅和烂稀泥,混杂沙砾,靠近去分辨,正视斜视都如同看一堵泥墙,(那河的)深浅险缓(之处),昏昏然看不清。便有合称泾渭,用来显示自己污秽的样子,所以它的名字叫浊泾。雍的西部有条河,幽暗危险如同一片黑漆,不知道它的源头,所以它的名字叫黑水,恶、弱,是六种(疾、恶、弱、忧、贫、凶)极端不好的事情。浊、黑,是卑贱的名字。它们得到那样的名字而不能推辞,历经万世而不变的原因,是有其事实啊。现在的我很清而且美丽,被您所喜欢,而且还有功用可以浇灌菜园田地,浮力可以承载舟船,白天黑夜都可以渡船。您有幸选择了住在我这里,却用不实之名来侮辱我,并把我当作愚来看,终究不感激我且还肆意侮辱,难道最终都不能改变吗?” 柳某回答说:“你确实没有那样的事实,然而因我这么愚蠢的人却唯独喜欢你,你怎么能回避得了这个名字呢!”况且你不知道贪泉吗?有喝了水后往南走的人,看见交趾(地名)宝货那么多,贪婪的目光流露在眼中,想用两只手去抢来放到怀中,那难道是泉水的原因吗?经过它(人们自己)有贪念就因此命名它为(贪泉),如今你唯独招引愚蠢的人(我)来居住,长久留在这而不离去,虽然想去掉这名字,不可能的啊。在明君的时代,智者被任用,愚蠢的人出不了头。用的人应该接近,出不了头的(蠢)人应该远避。现在你托身所在的地方,离京城有三千多里远,偏僻隐晦,与蒸腾的雾气为伴,同蚌壳田螺并居,唯有触犯皇帝被排斥和侮辱、愚蠢鄙陋被罢黜不能出头的人,天天在你这漂游,无所事事守着你。你想成为智者吗?干吗不叫现今聪明、显赫高位、掌握朝廷大权主宰天下的官吏(哪怕)让一个那样的人来你这一趟啊,却(为什么)独独只有我在这呢?你既然不能得到他们而被我所喜欢,这就是你的实情。把你当愚来看,你还认为是侮辱你吗,还有什么说的吗?” 溪神说:“这事确实是这样,敢问您的愚蠢干吗非要连累到我呢?” 柳某说:“你想彻底弄清我关于愚蠢的说法吗?即使你所去过的地方全算上,还够不上用我的言论来申述的;用干你所有的水,还够不上沾湿我的毛笔。姑且告诉你一个大概吧:我茫茫然无知,冰雪交加的时候,众人穿皮衣我穿单衣;闷热的酷暑连金属都要熔化的时候,众人都去有风的地方,而我却去有火的地方。我无所拘束地赶车,不知道太行山和通衢大道的差别,因此损坏了自己的车;我放任随意地行船,不知道吕梁(以水流湍急闻名的河流)和平静的河流的区别,因此沉没了我的船。我脚踩坑井,头撞到树木和石头,冲撞满是荆棘的树丛,直挺挺地摔倒在毒蛇蜥蜴上,却不知道害怕和警惕。什么是失去什么是得到?进仕不觉得圆满,贬斥不觉得抑郁,冷漠昏聩,终究不能自觉醒悟。这还是个大概的情况,要有这些来玷污你可以吗? 于是溪神沉思并叹息道:“唉!太多了,是会连累我的啊。”因此低下头觉得惭愧,仰起头长叹,眼泪鼻涕横流,举手行礼告别。一明一暗,醒来不知溪神去了什么地方,于是就写下与愚溪的对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查看答案

 一群游客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建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这时,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内心深处涌来的温暖。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里为他人搭一个“屋檐”。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请读下面一幅对联,看它所描绘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写出其姓名并简要地说说理由。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历史名人:(               )

简析理由:                                                        

                                                                  

 

查看答案

 6ec8aac122bd4f6e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完成(1)(2)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请指出这幅漫画的旨意。

                                                                              

                                                                              

 

查看答案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物种起源的问题,      一位博物学家,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       很有根据,但是      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