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以下2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以下2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

王恽

    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请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的思想情感。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特点。

 

 

 

 

 

1.前一首抒发了对王朝兴废的悲哀和孤独之情。诗歌连用“南朝旧曲”“司马泪痕”两个典故,抒发了深切的王朝兴亡之悲;(3分);后一首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诗人以“江山信美,终非吾土”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用“何日是归年”直接抒发了强烈的思归之情。    2.都是以乐景衬悲情(2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自己)的孤独悲哀之情(2分);后一首用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之景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 [越调]小桃红杨果  赏析 采莲人和采莲歌②,柳外兰舟过③,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④,司马泪痕多⑤。 ①小桃红:越调中常用曲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余的都叫“调”,故称调子为宫调。隋、唐的燕乐本有二十八调。但在元曲中常用的,仅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等十二种。 ②采莲歌:梁武帝作乐府《江南弄》七曲,其中一贡名《采莲曲》,后代仿作者颇多。这里泛指我国南方地区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③兰舟:用木兰做的船。晕里泛指装饰美的小船。④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曲,旧时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唐人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⑤司马泪痕多:唐代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作《琵琶行》以自况,结句说:“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鉴赏】: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以后五年才出来做官。虽在元朝任职,然而元初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一直是歧视压制的,即便是作了官的汉人,也比同级的蒙古人要卑微。他是许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恋旧文人之一,对于亡国之痛,一直不能忘怀。既无指望恢复故国,又不满当时的境遇,家国兴亡的感慨,抑郁不得志的悲叹常常涌上他的心头。    他羁旅在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在江南水乡常有这样的风景: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作为航道的江河流到某一处,水面突然开阔,近岸的所在水流平缓。于是人们种上莲荷陵藕,野鸭鸳鸯之类的水禽也在此栖宿。    早晨时,他看到江南水乡的恬美情景。碧澄的湖面上一叶载着采莲女的小舟,从杨柳岸边荡了过去。一群采莲姑娘哼唱着轻快的小调,天真活泼的歌声飘荡在江南水乡的江面上。江南景色宜人,采莲女天真活泼的歌声,让人心情愉悦舒适。。小船驶入莲花丛深处,碧水盈盈,水光倩影,如入仙境。日暮舟满,莲歌唱和,采莲女荡起船桨,驶向归途;夕阳笼罩下,一对对已入梦乡的鸳鸯隐于莲叶丛中,采莲姑娘的歌声惊起了惊破了莲叶间对对鸳鸯的美梦。被惊起的鸳鸯又激起采莲女们更开怀的笑。舟上是一片欢声笑语,采莲女是如此意趣盎然,兴高采烈,互唱互和,打破了夜深的寂静,这就充满了诗的韵味,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水乡画。但是她们的歌声笑声在当时的杨果听来竟是那样伤感。与莲荷丛中采莲女相对照的,他自己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一边是欢歌笑语,一边是独卧江楼,感到冷清孤寂。由鸳鸯美梦的惊破,联想到自己与故国的分离,独处一方。这种孤寂,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不禁心绪不宁、愁情满怀,在江楼上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睡了,内心的骚动烦躁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对采莲女歌声的不满。睹物思人,无名的烦恼骚动发泄到采莲女的歌声上以后,不禁怅然叹道:“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然而入夜,随着江乡沉寂的增重,独卧江楼的杨果越来越意识到客愁的苏醒与压迫。偏偏此时,作为航道的江面又传来了阵阵采莲女们唱和的采莲歌声。歌女唱着南朝旧曲,歌声又是那样凄切,引起诗人思怀故国之情。他深深感到伤心,希望歌女不要唱那南朝旧曲。怕听了后会流泪不止。亡国的悲哀,思旧之情怀,不由得使杨果想起了《玉树后庭花》那首亡国之曲。南朝旧曲就是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乐曲《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沉湎于声色,因而亡国。后来这支曲子遂成亡国之音。    江南水乡的本地女子夜间是不会轻易抛头露面的,所以设想她们是江上的商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宪宗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一次浔阳江头送客,白居易听了一位商人之妇弹琵琶并诉说了她的不幸后,联系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感斯人言”而“始觉有迁谪意”,乃作长诗《琵琶行》,倾诉他同情、感伤的胸怀。此情此景就像当时唐代诗人白居易听到琵琶女哀怨的音乐与故事的情景,使杨果想起了白居易去国怀乡的眼泪,产生了一种犹如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忽闻江上琵琶声”的伤心感觉,不由得兴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流泪。他个人悲欢离合的愁思已升华到了亡国的悲哀。因此他化用《琵琶行》结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以自喻。此时自己的心境,又能比当年的江州司马好多少呢?教人如何不“泪痕多”呢?赏析:这首曲子写的是作者听到采莲姑娘们唱歌引发的感触,抒发了作者对家国兴亡的感伤。     开篇三句,作者落笔便勾勒了一幅欢快的“采莲图”,清楚地交代了时间、人物、环境,营造了欢乐的氛围。“和”,即相互对唱,一唱一和显示出欢乐和热闹。湖上兰舟,舟上姑娘,美景与美人相互映照,从听觉写到视觉。“过”字的运用使这幅图画活了,给人流动的美感。“夜如何”,笔锋一转,抒发伤感之情。仅一个“独”字,便将读者从那热烈的气氛中拉了出来。独卧江楼与梦中鸳鸯双宿的景象形成对比,而梦醒后的感伤,又与采莲女无忧无虑的歌唱形成另一层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江楼上人儿的冷清孤寂、愁情满怀。采莲女唱的“南朝旧曲”.触发了作者心中的亡国之痛和对故国哀悼之情,一语道出了作者忧伤的原因。家国兴亡的感概,抑郁不得志的悲叹一起涌上心头,使作者“泪痕多”。 全曲表现了作者对美梦短暂的遗憾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沉痛苦。     这首小令最显著的艺术手法就是映衬,用欢乐场景来映衬伤感之情,外在自然和谐与主观情感的触动结和在一起,以静写动,动得感人。情感的抒发层层深入,其哀更烈,其悲更切。曲子篇幅虽短,表达的感情却很丰富,通俗流丽,自然婉转,韵致无穷。 [越调]平湖乐王恽赏析 王恽为元好问弟子,为文不蹈袭前人,独步当时,其书法遒婉。 作者以白描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采莲人怀念故乡之情思。前段写他乡之美,但“终非吾土”,点出归意。景色写得愈美,愈能反衬思乡之烈,归心之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4题。

愚 溪 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我,是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藏石走,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者                       南:往南方

  C.汝欲我之愚说耶                 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                     喙:言论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 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3分)

译文:                                                      

   (2) 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译文:                                                        

5.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先秦哲学家荀子写过一篇文章,叫《劝学》。他有一句话说得极好,他说:“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这话运用到艺术美上就是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有了“虚”,“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但“全”和“粹”是相互矛盾的。既去粗存精,那就似乎不全了,全就似乎不应“拔萃”。又全又粹,这不是矛盾吗?然而只讲“全” 而不顾“粹”,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然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那又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既粹且全,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才能谓之美,正如荀子两千年前所说的那句精辟之语。

清初文人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一段很生动地形象化的说明了这全和粹、虚和实辩证的统一,它才是艺术的最高成就。他说:钱塘洪昉思,久于新城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在司寇(渔洋)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

洪昉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王渔洋依据他的神韵说看重一爪一鳞而忽视了“全体”;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艺术的表现正在于一鳞一爪具有象征力量,使全体宛然存在,不削弱全体丰满的内容,把它们概括在一鳞一爪里。提高了,集中了,一粒沙里看见一个世界。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是自然主义的,也不是形式主义的。

但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像赵执信所要求的,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节选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虚与实》,略有改动)

1.下面各人的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洪昉思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

  B.王渔洋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

  C.赵执信的看法和洪昉思差不多,既要一鳞一爪,也要画完整的首尾。

  D.作者认为从提高、集中了的一鳞一爪所具有的象征力量中显示“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粹”侧重讲艺术应通过提炼,提高,集中,典型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全”侧重讲艺术应当丰富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B.“粹”,“拔萃”,文中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去粗存精;“全”,“全面”,主要是指艺术表现中的丰富与全面。

  C.“全”对应于“实”,“粹”对应于“虚”,彼此相互矛盾;既去粗存精,就不能“全面”,既“面面俱到”就难以“出类拔萃”。

  D.在艺术中,“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否则就不能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就不能创造美好的艺术品。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只有既全面而丰富地、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与自然,才能称之为美。 

  B.艺术创造中如果只讲“全”而不顾“粹”,就容易走上抽象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C.在“诗如画龙”的讨论中,作者否定了洪昉思、王渔洋、赵执信三人的基本观点。

  D.荀子在两千年前就明确提出过,艺术创造应当注重“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查看答案

 一群游客在兴致盎然地参观一栋古老的宅院。他们很纳闷,这家宅院的屋檐为什么特别大?为什么在屋檐下面,还建了一间小巧的屋子?他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这时,导游告诉他们:这是供路过此地的流浪汉挡风遮雨、歇脚过夜的。游客们哑然了,同时感到一种从内心深处涌来的温暖。其实,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心里为他人搭一个“屋檐”。

请以“心灵的屋檐”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请读下面一幅对联,看它所描绘的是哪一位历史名人,写出其姓名并简要地说说理由。

照耀千秋,念当年铁面冰心建谠言,不希后福;

闻风百世,至今日妇人孺子颂清官,只有先生。

历史名人:(               )

简析理由:                                                        

                                                                  

 

查看答案

 6ec8aac122bd4f6e阅读下面的一幅漫画,完成(1)(2)题。

(1)简要说明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请指出这幅漫画的旨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