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1)请写出一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

 

   (2)丈人与荷蒉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对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你如何评价?(3分)

 

 

1.(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一心求仕,知其不可而为之。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被讥讽和批评的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人性光辉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即使时光再流逝一万年,这种言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即使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2题。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③。

    【注】①墟落:村落。②雉雊:野鸡鸣叫。③《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回答不超过15个字)(2分)

 

 

 

2.诗家评说:末句是全诗的灵魂,它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5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绍圣四年十二月一十九日海康城南东斋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茅竹而居之             葺:修建。

    B.而实腴                 癯:清瘦。

    C.勉辞世                 黾:尽力。

    D.欲以晚节师其万一也     范:示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遗后之君子                 退论书策抒其愤,思垂空文自见

    C.先君命辙师                 犹且从师而问

    D.遂渊明比                   萦青缭白,外天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开头叙述苏子瞻谪居儋耳的生活状况,住陋室,啖芋荼,喜作诗,淡然于名利之外,表现了苏子瞻之人品、志趣,放旷情怀。

    B.引是一种类似于序言的文体。作者转录了其兄子瞻之来信,体现子瞻对于陶渊明诗歌之艺术特色和陶渊明为人的评价。

    C.作者在引录子瞻的书信的基础上,引发议论,表明自己对子瞻为人及诗歌创作的看法,并进行了概括评论。

    D.本文笔法灵活。以散句为主,间杂着整句;叙议结合,行文自由。能运用引用、比喻修辞手法来表现子瞻谪居东坡后学问大进的情况。

4.用“/”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⑵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3分)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5题。

光荣的事情 〔美国〕马克·吐温

    我记得有一次,身边分文不剩了,但在天黑前又急需三美元。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哪里去弄钱呢?

    我沿着街道徘回了整整一小时,也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后来,我走进爱伯特旅馆,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这时一只狗朝我走来,停在我身边,打量着我,好像是在说:“你想交朋友吗?”我好奇地注视着这只可爱的畜牲,它快乐地摆动着尾巴,围着我团团转,用头在我身上摩挲,一再地仰起头,用棕色的眼睛看着我。这真是一只逗人喜爱的小东西,我抚摸着它那缎子般光滑的脑袋,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

    过了一会儿,密尔将军——一位民族英雄穿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制服走了过来,人们都羡慕地望着它那身显眼的制服。这时他突然看见了这只狗,停了下来,眼睛里流露出喜爱的神情,看得出他也迷上了这只漂亮的畜牲。将军不自禁地走上前,轻轻地摸着这只狗,说:“这是一只很好的狗,多逗人喜爱呀!你愿意买吗?”

    我爽快地说:“可以。”

    “卖多少钱?”

    “三美元。”我回答。

    将军大吃一惊说:“三美元?只卖三美元?这可不是一只平常的狗啊,它至少值五十美元。你大概不懂行情,我不想占你的便宜。”

    我还是回答:“不错,三美元,只卖三美元。”

    “那么好吧,既然你坚持这个价钱。”将军说着,高兴地递给我三美元,然后带着狗一直向楼上走去。

    约摸十来分钟光景,一位相貌温和的中年绅士走了过来,四下里东张西望。我对他说:“你是在找狗吗?”

  他焦急的脸上露出一线希望,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回答:“对、对!你看见啦?”

    “是的,一分钟前它还在这里。”我说,“我看见它跟着一位将军走了,如果你需要我试试的话,我愿意帮你找回来。”

    我很少看见一个人如此感谢我,他连连表示愿意让我试试。毫无疑问,我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它找回来。我暗示他不要舍不得一点钱作为酬谢,他明白了我的意思,满脸笑容地说:“没问题,没问题。”一边问我要多少。

  我说:“三美元”。

  他惊讶地望着我说:“啊!这算不了什么,即使给你十美元,我也心甘情愿。”

    但我说:“不,我只要这些就够了。”我二话没说就上了楼。人们一定会说我傻吧,怎么多一分钱也不想要。

    我向旅馆服务台打听到了将军房间的号码。当我走进房间时,将军正在非常高兴地给狗梳理着。我说:“将军,真对不起,我要把这狗带回去。”

  他吃了一惊说:“什么?带回去!这是我的狗了,你已经卖给了我,价钱是你出的。”

  “是的,”我说,“一点不错,但我必须带他回去,因为有个人在找它。”

    “什么人?”

    “这只狗的主人,这不是我的狗。”

    将军更惊奇了,不知说什么才好,半晌才说:“你的意思是你把别人的狗卖了?”

    “是的,我知道这不是我的狗。”

    “那么你为什么要卖呢?”

    我说:“哎呀!你真问得稀奇,是因为你要买它,我才卖给你,是你自己出价买这只狗,这你不能否认吧。我既没有要卖它的意思,也没有说要卖它,我甚至连想也没想过要卖它呢……”

    将军打断我的话,说:“这正是我生平遇到最稀罕的事,你是说你出卖的这只狗不属于你……”

    我不等他说下去,便说道:“你自己说这只狗可以值五十美元,我只要了三美元,还有什么不公平吗?你提出多付些钱,事实上我只要了三美元,这你不否认吧。”

    “哎呀,我并不是非要这只狗不可,事实上是你自己没有狗。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说:“请别再费口舌了,你不能回避这个事实:买卖是公平的,非常合理。但因为这不是我自己的狗,因此,争论下去也是白搭。我必须把它带走,是因为有个人要它。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你懂了吗?如果你处在我这个位置,假如你卖了一只不属于你的狗,假如……”

    将军连连挥手:“好啦,好啦,不要说这一大堆令人迷惑的辞令了,你把它带走,让我休息一下吧!”

    我还给了他三美元,把狗带到楼下,交给了狗的主人,得到了三美元作为酬谢。

    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去,因为                。我决不会用那卖狗的三美元,因为狗不是我的。但我从狗主人那里得到的三美元,那才真正是我的,因为那是我赚来的,那位狗主人如果没有我,一定不能找到狗。我这种认识,至今不变,我永远是光荣的。大家知道,在那种情况下,我非那样做不可。正因为这样,我可以永远说这样的话:“我决不会用那种来路不明的钱。”

1.“就象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要求连贯、生动,有益于主旨的表达。

 

 

 

 

3.小说为什么以“光荣的事情”为题?(5分)

 

 

 

 

4.请赏析文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5.透过这个以小见大的故事,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睿智,小说不但诙谐幽默,而且耐人寻味。小说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也同样存在着。请联系现实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4题。(12分

儒家哲学的核心

    儒家的人的哲学的核心是仁学。孔子赋予仁以新的意义,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普遍品德和最高价值。个人总是生活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构成人类的群体生活,仁就是规范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伦理原则。人类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在群体生活中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至于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解释。我们应强调的是仁的一般意义,即孔子在回答樊迟问仁时所说的“泛爱众”。“爱人”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最高原则,也是仁的实质所在。这种爱首先源自对亲人的爱,然后扩大到爱其他人。在他看来,仁是人人都可具有的,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所以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得更清楚,“仁也者,人也”,直截了当地把仁和人性等同起来了。

    关于人性的讨论是先秦时期各个哲学学派注意的焦点之一,对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孔子认为,人性基本上是相似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似乎主张一种自然平等论,即人天生都有同样的人性,人与人的差别是后天造成的,是由于不同的环境因素和个人的努力。儒家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看作发展人性的最重要手段。因为人性基本上相同,所以所有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即所谓“有教无类”。在这方面,孔子的主张与柏拉图有很大不同,因为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认为人生来是不平等的,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才应获得最好的教育。人的高度可塑性是儒家的基本看法,即认为通过教育和个人努力学习,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在道德和才能方面成为卓越的人。

    孔子的仁学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中自我意识的开始。人作为主体取得了主动性和独立性,“自我”被确立起来了。这种作为主体的自我并非源自主客体的一分为二或人与自然的分裂,而是源自“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仁必须在人和他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但仁的起点和体现总是在个人自己身上。孔子在解释仁的本质时指出,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此,仁的标准就在自己心中,人作为道德的主体,按自己内心的愿望去行事,而不是受外界强制性力量的约束。实行仁是高度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同时又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儒家认为,人的本质是仁,但要达到这一道德品质必须通过后天的“修己”和不断努力学习。一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完全要靠自己,除了学习还要不断进行严格的自我检查、反省,及时改正。但“修己”而达到个人道德完善并不是最终目标,还需把仁推广给别人,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把仁的原则应用于广大人群,把人当作人来看待,互相爱护和尊重。爱他人也不是单纯的同情,而是要做有益于人的实事,给众人带来福祉。从自身做起,推广到家庭、社会、国家,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实施仁的整个过程。儒学经典之一《大学》中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公式长期以来被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遵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起过很大的影响。

    儒家的人的学说重视人格的塑造,强调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自尊自爱,不屈不挠,为道德理想而献身。“匹夫不可夺志”,即使是普通人也都有自己的志向和尊严,不容他人剥夺。而要成为大丈夫则更需历经各种艰苦磨炼而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人格。这样的人为了自己的道德理想,甚至可以不惜自己的生命,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儒家所推崇的这种人格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为祖国的崇高事业而献身。这些都是儒家的人的学说的积极意义。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在群体生活中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而一般动物虽然也有群体生活,但并不遵循任何伦理原则。

    B.孔子认为“仁”就是“泛爱众”, 这种爱源自对亲人的爱,深深植根于人性之中,既有恻隐之心,也给人带来福祉。

    C.儒家的人的学说重视人格的塑造,强调保持崇高的精神境界,儒家的仁学通过人与他人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来确立自我意识。

    D.孔子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揭示仁的本质的积极意义,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仁的本质的消极意义。

2.下列能体现儒家“仁学”思想的诗句的一项是                              (    )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

    D.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

3.孔子为什么主张“有教无类”?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从全文看,儒家的人的学说的积极意义有哪些?请分点概括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小鸟与雄鹰的心理活动的对话。

    一只小鸟,被人养在花园里,可久而久之,小鸟却怎么也飞不起来了。一天,小鸟见一只雄鹰正从天空飞过,心想: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把这个想法告诉雄鹰,雄鹰问:“你感觉自己飞不起来最大的负担是什么呢?”“最大负担?”小鸟说,“我每天都被主人宠着,吃喝不愁,悠闲得每时每刻都无所事事,我从来都感觉不到身上有任何负担。”听了小鸟的话,雄鹰开始明白了小鸟飞不起来的真正原因: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小鸟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5字心内)

    ⑵雄鹰的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字以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