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4题。

寒冷的高纬度

——我的梦开始的地方       

 迟子建

  从中国的版图上看,我的出生地——漠河居于最北端,大约在北纬53度左右的地理位置上。那是一个小村子,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每年有多半的时间白雪飘飘。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那里漫长的寒冷。冬天似乎总也过不完。

    我小的时候住在外婆家里,那是一座高大的木刻楞房子,房前屋后是广阔的菜园。短暂的夏季来临的时候,菜园就被种上了各色蔬菜和花草,有的是让人吃的东西,如黄瓜、茄子、倭瓜、豆角等;有的则纯粹是供人观赏的,如矢车菊、爬山虎等等。一到昼长夜短的夏天,这形形色色的植物就几近疯狂地生长着,它们似乎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是不多的。我经常看见的一种情形就是,当某一种植物还在旺盛的生命期的时候,秋霜却不期而至,所有的植物在一夜之间就憔悴了。这种大自然的风云变幻所带来的植物的被迫凋零令人痛心和震撼。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比如我从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我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生命的从容。因为许多 了的植物,  在来年的春天优惠焕发出勃勃生机,看上去比前一年似乎更加有朝气。

    童年围绕着我的,除了那些可爱的植物,还有亲人和动物。请原谅我把他们并列放在一起来谈。因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也许是由于身处民风纯朴的边塞的缘故,他们是那么善良、隐忍、宽厚,爱意总是那么不经意地写在他们的脸上,让人觉得生活里到处是融融暖意。我从他们身上,领略最多的就是那种随遇而安的平和与超然,这几乎决定了我成年以后的人生观。至于那些令人难忘的小动物,我与它们之间好象有着难以理解的情缘,我养过的狗和猫,他们都是公认的富有灵性的动物,我可以和它们交友,可以和它们搞恶作剧,有时他们与我像朋友一样亲密,有时则因着我对它们的捉弄,好几天对我不理不睬,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

    在这样一片充满了灵性的土地上,神话和传说几乎到处都是。我喜欢神话和传说,因为它们就是艺术的温床。神话和传说是绚丽的艺术灵光,它闪闪烁烁地游荡在漫无边际的时空中。而且,它喜欢寻找妖娆的自然景观作为诞生地,所以人世间流传最多的是关于大海和森林的神话。 也许是因为神话的滋养,我记忆中的房屋、牛棚、猪舍、菜园、山川流水、日月星辰等等,它们无一不沾染了神话的色彩和气韵。我笔下的任务也无法逃脱它们的笼罩。我所理解的活生生的人,不是庸常所指的按显示规律生活的人,而是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那是一群有个性和光彩的人,他们也许会有种种缺陷,但他们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生活。从人性的意义来讲,只有他们才值得永久的书写。

    还有梦境。也许是我童年生活的环境与大自然紧紧相拥的缘故吧。我特别喜欢做一些色彩斑斓的梦。有时我想,梦境也是一种现实,这种现实以风景人物为依托,是一种拟人化的现实,人世间所有的哲理其实都应该产生自它们之中。梦境的语言具有永恒性,只要你有呼吸、有思维,它就无休止地出现,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联想。

    我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与我的故乡,与我的童年,与我所热爱的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对这些所知所识的事物的认识,有的时候是忧伤的,有的时候则是快乐的。我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一些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这样的话,无论是生活还是文学,我都能够保持一股率真之气、自由之气。

    我童年在故乡北极村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认定世界就北极村这么大。当我成年以后到过了许多地方,见到了更多的人和更绚丽的封疆之后,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

——选自《小说评论》2002年第2期,有删节

1.概括说明文章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故乡植物的生命有哪些特点?描写这些植物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分)

 

 

 

 

 

2.除了植物外,文章中出现了哪些影响作者“对文学和人生的思考”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给予作者怎样的影响?(8分)

 

 

 

 

 

3.文章结尾说“我回过头来一想,世界其实还是那么大,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北极村”,这句话有那几种含义?请概括回答。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自己童年生活做了诗意的回顾,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第3自然段中“爱总是那么不经意的写在他们的脸上”一句,凸显了故乡亲人的淳朴善良。

    C.第4自然段中所谓“活生生的人”,是指有种种缺陷但忠于自己内心生活的人。

    D.文章主、副标题相配,既点明故乡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又为全文笼罩上梦幻色彩,别具韵味。

 

1.     生命短暂    生命力强    拟人 2.     亲人,是作者领悟到随意而安的平和与超然;     动物,使作者带来异常温暖的感觉;     生活与传说,使作品染上了神话色领略神灵之光;     梦境,是作者感悟人生道理,从而产生的联想。 3.    (1)故乡是世界的缩影    (2)作者对故乡的爱是永恒的    (3)童年在北极村学到的一切,奠定了作者人生基础    (4)故乡是作者人生思考与创作精神之源    (5)故乡使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得以升华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以下3题。

    人们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时,会感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有时无,对此,科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

    西班牙科学家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这只是视觉误差所致,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他们是人的眼睛视物的生理学和光学原理为依据的,这与美国科学家利文斯通的依据一样。但是,他们的具体解释择与利文斯通大相径庭。他们认为,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想大脑传递不同的感觉信息或图像时有事一种图像会掩盖或覆盖另一种图像,因而有时会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时却看不到。

    他们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说出各自在不同位置和角度所看到图像和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距离很远时,志愿者看到的图像很微小,也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时中央视锥细胞与外围视杆细胞一样能向大脑传递信息。这一解释与利文斯通的解释显然不同,因为利文斯通认为外围区的视杆细胞才能感受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然后,西班牙研究人员决定通过眼睛对光线明暗程度的感受,也就是视锥细胞(感受强度和色彩)和视干细胞(感受弱度和黑白)的特点来观察蒙娜丽莎的微笑。研究人员让志愿者注视白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在注视黑色屏幕30秒后观赏画像,志愿者的感受是,他们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奥特洛和帕布罗斯认为,白屏减弱了视杆细胞的感官能力,才会让视锥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可见,视锥细胞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时视干细胞感觉到蒙娜丽莎的微笑。

    美国眼科专家莱茨韦奇和泰勒通研究发现,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之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也会决定人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表情。如果蒙娜丽莎的嘴角边的视觉干扰增加,如同电视品目中的雪花现象,就会让蒙娜丽莎看起来像是在笑,但是在其嘴角的影像干扰如果减小,蒙娜丽莎看起来似乎就比较悲伤,这说明,即使是科学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结论。

1.西班牙的奥特洛、帕布罗斯与美国的利文斯通对“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的解释有那些相同之处?主要分期啊是什么?(3分)

 

 

 

2.根据本文表述,在那几种情况下欣赏着更容易感觉到蒙娜丽莎在微笑?(3分)

 

 

 

3.自然科学家为破解蒙娜丽莎微笑之谜做出的种种努力,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否有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限选5句)(5分)

   (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述而》)

   (2)_____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群山万壑赴荆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5)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6)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以下4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期,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焦险汲深。

    时尝得一琉,二寸余,赪髻全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撵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之,每饲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唔为尔新其韖。”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跳,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乎渔,鱼即出,因剪杀之。鱼已长丈余,浯其肉,味倍常鱼,蔽其骨于郁栖之下。

    途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全现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远行,往,衣翠纺上衣,及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过,女觉邃反,逐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栲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陀汗王怪之,乃搜其室,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洞人以为禖祀,求女必应。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 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以赡军。一夕,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衣                       敝:破旧

    B.女角反                         遽:急忙

    C.具事于市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困       具事: 陈述事实

    D.至社卒叛时,将以嶦军           发:发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6ec8aac122bd4f6e扎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

    A.

泣下霜今 ,与武诀去

6ec8aac122bd4f6e忽有人被覆粗衣 ,自天

    B.

臣不忍见欺于王负赵

6ec8aac122bd4f6e是摒弃之于道旁

    C.

斧斤时入山林

6ec8aac122bd4f6e        一夕,海潮所沦

    D.

朝次设弦,秦宫人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6ec8aac122bd4f6e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A.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6ec8aac122bd4f6e曾其肉,味倍常鱼

    B.

常令櫵险汲深

6ec8aac122bd4f6e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C.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6ec8aac122bd4f6e女用其言,金及衣食随欲而具

    D.

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以示追悔。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有向池时鱼。

 

 

   (2)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3)出汗于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面拷掠之,竞不知所从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3题。

    20世纪中叶,由于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日益严重,西方有识之士开始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现象,提出生态伦理观念,并积极倡导和开展环境教育与生态道德教育,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道德教育,则是近十年来的事,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生态理论以珍爱、尊重和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以促进人与自然协同进化为评价标准,生态道德是指将生态理论思想付诸实践的主体思想素质和精神评价机制。生态环境伦理道德的提出与构建人类道德文明进步与完善的标志,是新时期人类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新视角、新思想,是人类道德的新境界。所谓“生态道德教育”,就是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选择,是人类持有的道德自觉精神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伦理道德理念去自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不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教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观,是继承、发展和超越传统道德教育之后的崭新教育范式。传统德育是一种以“知识性”为主导理念的模式,这种“知性论”德育的哲学取向是主客体二元分立的人际观、自然观与心灵观,其关注点重在师生之间的理

    论知识型纽带关系,忽略了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的道德体验关系,其德育过程中的操作流程是信      规范知识传输的实践祥态,而生态德育从生态意识、生态智慧和生态德行这三重生态的视界重新定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强调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实际,在生态体验视界中深度领悟生存实践的关系。它试图把长久以来无法解释和无法确认的人类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行为中的一系列棘手问题的认识与处理,纳入德育视野,以一个崭新的思路去培养一种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1.下列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道德教育要求人类以一种新视角处理环境和生态问题,是一种适应现代人类生存需要的崭新教育模式。

    B.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既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协调人与自然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C.生态道德教育是用人类特有的道德自觉精神,教育人们认识和领悟人类道德伦理观念的天然合理性,从而成为具有更高人类品性的新人。

    D.生态道德教育是要将生态伦理学的思想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引导人们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环境的平衡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德育突破了传统德育的范围,主张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人的生态体验,重视培养人的生态意识.

    B.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要的礼节。

    C.从道德角度关注生态环境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是一致的。

    D.传统德育关注的是人在人类社会中的生存状态,而生态德育关注的是人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虽然生态道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可以预见这门新兴学科一定会引起来赵多的有识之的重视,并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际效益。

    B.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大众的环保意识,使之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解决当前人类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C.提倡生态道德教育,可以逐渐削弱生态环保领导领域的强制性惩处力度,转换该领域执法机构的工作职能

    D.生态道德观念把人类道德理想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就意味着一个不珍爱自然、不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人,不是完美健全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