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曲折 (qū) 膝盖 (qī)...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qū)

(qī)

婀玲

(fàn)

蓊郁郁

(wěng)

B.

(yì)

(chéng)

时间

(shà)

相关

(qī)

C.

(suǐ)

(zhànɡ)

(lēnɡ)

怏不乐

(yànɡ)

D.

(duó)

(chuànɡ)

(zōu)

接不暇

(yìnɡ)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这学期我们所学的课文中,《忆韦素园君》中在破屋子里穷且盯着文学的韦素园是寂寞的;《<呐喊>自序》中试图改变国民精神的鲁迅是寂寞的;《滕王阁序》中“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的王勃是寂寞的;卡夫卡《饥饿艺术家》中那位以饥饿表演为终生追求的艺术家是寂寞的,《寂寞》中漫步在瓦尔登湖畔求索人类生存意义的梭罗是寂寞的……李白《将进酒》中有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请以“寂寞”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题目自定,字数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沙之书》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我本想把它藏在一套不全的《一千零一夜》后面。

  我上了床,但是没有入睡。凌晨三四点,我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其中一面印有一个面具。角上有个数字,现在记不清是多少,反正大到九次幂。

  我从不向任何人出示这件宝贝。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它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我本来生性孤僻,这两层忧虑更使我反常。我有少数几个朋友;现在不往来了。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我用一面放大镜磨损的书脊和封面,排除了伪造的可能性。我发现每隔两千页有一帧小插画。我用一本有字母索引的记事薄把它们临摹下来。薄子不久就用完了。插画没有一张重复。晚上,我多半失眠,偶尔入睡就梦见那本书。

  夏季已近尾声,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我把自己也设想成一个怪物:睁着铜铃大眼盯着它,伸出带爪的十指拨弄它,但是无济于事: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

  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我想起有人写过这么一句话: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我退休之前在藏书有九十万册的国立图书馆任职;我知道门厅右边有一道弧形的梯级通向地下室,地下室里存放报纸和地图。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我竭力不去记住搁架的那一层,离门口有多远。

  我觉得心里稍稍踏实一点;以后我连图书馆所在的墨西哥街都不想去了。

1.下列对课文《沙之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主要叙述的主要故事是: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

B.小说的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 ,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但文中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这让“沙之书”的出现显得不像现实之物那样合情合理。

C.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

2.小说主人公“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请在下面的方框内分别填入一个词,概括作者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的过程。

好奇——           ——困惑—— 敬畏 ——恐惧——          。      

3.“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3分)

①内在的哲理:                                                         

                                                                     。

②仿句:                                                              。

 

查看答案

 

(一)阅读《警察和赞美诗》节选,完成后面各题。

最后,苏比来到了通往东区的一条街上,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也若有若无。他顺着街道向麦迪逊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里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他带到了那儿。 

  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儿有一座古老的教堂,样子古雅,显得零乱,是带山墙的建筑。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色的玻璃窗映射出来,毫无疑问,是风琴师在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悦耳的乐声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粘在了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月亮挂在高高的夜空,光辉、静穆;行人和车辆寥寥无几;屋檐下的燕雀在睡梦中几声啁啾——这会儿有如乡村中教堂墓地的气氛。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伏在铁栏杆上的苏比的心弦,因为当他生活中拥有母爱、玫瑰、抱负、朋友以及纯洁无邪的思想和洁白的衣领时,他是非常熟悉赞美诗的。 

   苏比的敏感心情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交融在一起,使他的灵魂猛然间出现了奇妙的变化。他立刻惊恐地醒悟到自己已经坠入了深渊,堕落的岁月,可耻的欲念,悲观失望,才穷智竭,动机卑鄙——这一切构成了他的全部生活。 

  顷刻间,这种新的思想境界令他激动万分。一股迅急而强烈的冲动鼓舞着他去迎战坎坷的人生。他要把自己拖出泥淖,他要征服那一度驾驭自己的恶魔。时间尚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再现当年的雄心壮志,并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管风琴的庄重而甜美音调已经在他的内心深处引起了一场革命。明天,他要去繁华的商业区找事干。有个皮货进口商一度让他当司机,明天找到他,接下这份差事。他愿意做个煊赫一时的人物。他要…… 

   苏比感到有只手按在他的胳膊上。他霍地扭过头来,只见一位警察的宽脸盘。 

 “你在这儿干什么呀?”警察问道。 

 “没干什么,”苏比说。 

 “那就跟我来,”警察说。 

  第二天早晨,警察局法庭的法官宣判道:“布莱克韦尔岛,三个月。” 

1.这段文字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自选角度,为下面的赋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鉴赏。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连贯。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答:

 

 

 

 

 

 

 

 

 

 

 

 

 

 

 

 

 

 

 

 

 

 

 

 

 

 

 

 

 

 

 

 

 

 

 

 

 

 

 

 

 

 

 

 

 

 

 

 

 

 

 

 

 

 

 

 

 

 

 

 

 

 

 

 

 

 

 

 

 

 

 

 

 

 

 

 

 

 

 

 

 

 

 

 

 

 

 

 

 

 

 

 

 

 

 

 

 

 

 

 

 

 

 

 

 

 

 

 

 

 

 

 

 

 

 

 

 

 

 

 

 

 

 

 

 

 

 

 

 

 

 

 

 

 

 

 

 

 

 

 

 

 

 

 

 

 

 

 

 

 

 

 

 

 

 

 

 

 

 

 

 

 

 

 

 

 

 

 

 

 

 

 

 

 

 

 

 

 

 

 

 

 

 

 

 

 

 

 

 

 

 

 

 

 

 

 

 

 

 

 

 

 

 

 

 

 

 

 

 

 

 

 

 

 

 

 

 

 

 

 

 

 

 

 

 

 

 

 

 

200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每题2分,共10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集(都)    B.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序)

C.不知老之将至(竟)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明白)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禊事也    况短随化,终期于尽

B.或因寄托,放浪形骸之外        当其欣于遇,暂得于己

C.曾不知老将至                  及其所既倦                             

D.固知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次(指兰亭)

B.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指上文提到的各种不同的人)

C.犹不能不以兴怀(指上文所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D.故列叙时人,录所述(指这次兰亭集会的学士们)

4.下列全是作者产生“痛”或“悲”等感慨的原因的一组句子是(   )

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⑤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 ④⑤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叙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形。其中“畅叙幽情”四个字,为下文抒发感慨埋下了伏笔。

B.第二段写作者触景生情,乐极生悲,感慨于时光易逝,而自己不能建功立业。面对着生与死,发出了痛惜的感慨。

C.第三段作者力斥“一死生”“齐彭殇”的荒诞,并点出了写作此文的缘由,发出了对生命永恒的思考。

D.纵观全文,作者着眼死生二字,借一次集会宴游阐明人生哲理,表明了作者的深远立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