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同会,端章甫,愿...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同会,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C.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指出的通假字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乡”通“向”,向往)

    B.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C.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列”通“裂”,分裂)

  D.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鸿燕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纹。

    B.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冥。

    C.群山万河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忽魂悸(jì)以魄动,怳(kuǎng)惊起而长嗟

    B.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C.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iè)

    D. 千乘(ché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社科文,完成下列各题。

宴饮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学者看来,宴饮可不是简单的饮食烹饪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政治的重要问题。我国考古学发掘证明,在远古时代,先后出现了两种宴饮的方式,第一种是竞争性宴饮,第二种是礼仪性宴饮。宴饮是早期部落(国家)的资源控制策略,是当时部落(国家)的贵族群体之间谋求更大利益和权力的工具之一,也是部落(国家)对外显示其“软实力”的方式。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尉迟寺遗址,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宴饮的存在。陕西灵宝有一个西坡遗址,出土了距今5500―6000年的“宴会大厅”。这是一个83平方米的宴会厅,用于部落贵族举行盛宴。宴会规模之大,食品之丰富,令人惊叹。那么,在500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举行这样的盛宴,目的何在呢?原来,在新石器时代,部落内部还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部落之间的竞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宴饮也就成了部落之间进行竞争的一种“武器”。在食物极其匮乏的远古时期,一场盛宴是该部落实力强大的最好证明,对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软实力”。

进入了早期国家时代之后,宴饮的地位更加重要,出现了“礼仪性宴饮”。这时的宴饮高度重视用餐器皿的规格,餐具由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变成了青铜器。伴随着社会关系出现裂变,宴饮也成为等级分化的标志。上层贵族希望通过大型宴会,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威望,获取拥戴,巩固现有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借以彰显自身的高贵和富有,宣示其统治阶层的身份。到了距今约4000年前,作为“礼仪性宴饮”最高规格的“国宴”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早期国家举办盛大的“国宴”,能够宣扬国威,宴会越丰富、越奢华,说明这个国家越富足、越发达,从而震慑四方,不战而屈人之兵。

远古时代,食物是最稀缺的资源,谁控制了食物,谁就拥有了权力。早期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侵略,而是饥饿,国之根本就是食物供给。作为软实力的宴饮,与作为硬实力的军队一样,在早期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竞争性宴饮”与“礼仪性宴饮”都有规模大、食品丰富的特点,都是“软实力”的体现。

B.在新石器时代,盛大的宴饮活动是部落贵族们在内进行权力争斗,对外宣扬实力的工具。

C.在早期国家时代,青铜器成为礼仪性宴饮的餐具,这说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飞跃。

D.宴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国家政治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2.根据文意,分条概述新石器时代的“竞争性宴饮”和早期国家时代的“礼仪性宴饮”有哪些不同?(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司空曙                             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4分)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