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
偷 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有贼!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声响,循声过去,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常,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窗帘叉子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着窗帘叉子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讯问。
“你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他叹了口气:“唉,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流浪。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回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我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那少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回到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碴的,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碴儿,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的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在了井底下……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爸。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儿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
埋下了伏笔。
2.
3.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并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文化经典阅读(共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B.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C.孟子提出合理发展生产,并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
D.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3分)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2)“宝玉挨打”之后,同是前来探望宝玉的宝钗和黛玉,言行情态各不相同,请你对此作简要叙述。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薛宝钗待人处事,有时会显出很深的城府。有年芒种,姐妹们在园内玩耍,薛宝钗一路扑蝶来到滴翠亭,无意间听到小红给芸儿私传信物。她就故意说是在找林黛玉,“金蝉脱壳”,使小红不怀疑她。
B、贾母率众人到清虚观打醮看戏,张道士趁机为宝玉作媒。第二天,宝、黛为这事闹别扭,宝玉砸玉,黛玉“剪穗”。
C、老太妃去世,贾母入朝随祭,将宝琴托与李纨照管,把黛玉交给薛姨妈,薛姨妈便请黛玉与宝钗一起住。这期间,荣府事件由邢夫人协管。按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邢夫人便把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打发出门了。
D、贾府生活奢侈浮华,“儿孙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这注定了贾府衰微破败的悲剧结局。小说里多处写到贾府的衰败,如第五十三至五十四回描写贾府过年的情景,“除夕祭宗祠”仍颇为隆重,但到“元宵开夜宴”时,族人来者却寥寥无几。
E、贾宝玉见落花遍地,兜着落花直奔花冢,听到有人哭吟葬花,不觉痴倒。原来林黛玉因为昨晚袭人不开门的事,错疑宝玉,又逢饯花之期,勾起伤春愁思。贾宝玉一番解释后,两人言归于好。
默写(7分,每空1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2)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3)丛菊两开他日泪, 。(《秋兴八首》)
(4) ,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
(5) ,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6)故不积跬步, 。(《劝学》)
(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2分)
答:
(2) “春江渺茫”与“日暮征帆”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