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诡垣 贿赂 夙兴夜寐 匪夷所思 B.伶俜 城...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诡垣    贿赂    夙兴夜寐     匪夷所思

B.伶俜    城廓     体无咎言    藏污纳垢

C.踟躇    愆期    否极泰来     婀娜多姿

D.樊笼    骐骥    络怿不绝     慷慨解囊

 

C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shì)   揆度(kuí duó) 白头偕老(xié)    望风披靡(mí)

B.白鹄(hú)    踯躅(zhí zhú) 向隅而泣(ǒu)  贻笑大方(yí)

C.磐石(pán)   哽咽(yè)     暴殄天物(zhěn)    含情脉脉(mò)

D.矛戟(jǐ)    葳蕤(wēi ruí) 摩肩接踵(zhǒng)   一脉相承(mài)

 

查看答案

云雀看见麻雀整天在枝头跳来跳去,问:“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

麻雀说:“我飞得够高了,你看公鸡。”

云雀又问公鸡同样的问题,公鸡说:“我怎么飞得不高呢,你看癞蛤蟆。”

后来云雀问雄鹰:“你为什么飞得这么高?”,雄鹰说:“我飞得不高,我离蓝天还远呢。”

请以“高度”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8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究竟什么才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目前理论界似乎仍没有一个定论。“仁”说和“礼”说市场最广,呼声最高,竞争也最激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比较赞成“仁”说。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的人,多数的主要依据是:孔子生长在鲁国,而“周礼在鲁”。且孔子从小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后成为闻名天下的礼教家。孔子本身也常说:“夏礼,吾能言之,桤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另外,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又主张以礼作为教育宗旨,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的根本一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但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还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一再强调“克己复礼”等。

  从上面一系列的引述和论证似乎确实可以说明“礼”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但本人想就此提出几点自己不同的看法。

  孔子既然是一名思想家,那么我们在判定其思想核心时所依据的标准就应该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而不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哪些思想,因为只有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前一段那些引述和论证都是一纸空文,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如《左传》中有这么几段记载:“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曰‘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办学,告诫学生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子曰‘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思想大多均可以从前人思想中窥见一斑,并不是其本人思想,故自然也就不能作为其思想核心。

   通观《论语》,我们发现“仁”在书中出现的频数最多,达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足以说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另外,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说明: 6ec8aac122bd4f6e

 

其实,孔子讲“仁”,非单讲伦理道德中的“仁”,而且还将“仁”从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而正是这种升华使孔子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即一种新的治国学说。而这种学说在其前人著作中是没有明确反映的,所以可谓前无古人。既然是前无古人的独创,自然可以成为其思想的核心。

 1.“因为那些观点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这句话中的“那些观点”指的是哪些观点?(3分)

2.如何理解“虽然用单纯的频数统计来说明问题不是非常严密稳妥,但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些问题”这句话?(3分)

3.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思想家?他认为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其理论上的贡献是什么?(3分)

4.作者认为在孔子的学说中,“仁”与“礼”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3分)

 

 

 

查看答案

请简述聂赫留朵夫在去彼得堡前对自己的土地进行的两次处理。

 

查看答案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曰:“见君不见其从政者,可乎?”仲尼曰:“吾闻晏子事三君而顺焉,吾疑其为人。”

晏子闻之,曰:“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婴闻之,有幸见爱,无幸见恶,诽谤为类,声响相应,见行而从之者也。婴闻之,以一心事三君者,所以顺焉;以三心事一君者,不顺焉。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婴闻之,君子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孔子拔树削迹,不自以为辱;身穷陈蔡,不自以为约;非人不得其故,是犹泽人之非斤斧,山人之非网罟也。出之其口,不知其困也。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仲尼闻之,曰:“语有之: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吾窃议晏子而不中夫人之过,吾罪几矣!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夫子讥之,是吾师也。”因宰我①而谢焉,然仲尼见之。

                                                    《晏子春秋》

注释:①宰我,孔子的弟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维其行                    维:维护,保持

B、不自以为约                  约:穷困,困窘

C、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          过:探望,拜访

D、吾罪几矣                    几:(到了)极点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有幸见爱,无幸见恶             见行而从之者也

B、见君不见其从政者               不维其行,不识其过

C、见景公而不见晏子               始吾望儒而贵之

D、今未见婴之行,而非其顺也       非人不得其故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听说晏子事三君而顺,到齐国去就不肯见他,这虽不免有些主观,却也反映了孔子磊落坦荡,恪守自己的做人原则。

B、子贡当面对孔子“见君不见其从政者”的做法提出疑问,孔子也当即给予了答复,这表现了孔子能够平等地对待学生。

C、晏子用孔子周游列国时“拔树削迹”“身穷陈蔡”的窘况回击孔子的讥讽,并因此非难儒生,显出晏子心胸不够宽广。

D、听到晏子的话,孔子深深自责,诚恳地表示歉意,并去拜会晏子,表现出他勇于责己、过必改的胸怀,不愧大家风范。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始吾望儒而贵之,今吾望儒而疑之。             

(2)言发于尔,不可止于远也;行存于身,不可掩于众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