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达夫孤寂一生的叙述。

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

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

D.文章题目中: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处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

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

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8分)

                                                                                

 

1.AD 2. ①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②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③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 ④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⑤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6分。每答出1条得2分。答出 3条即可) 3.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6分) 4.①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②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③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④文章要自己的风格。(每条2分,言之成 理即可。) 【解析】 1.略 2.略 3.略 4.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3)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三顾频烦天下计,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6)                      ,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见 梅    [宋]何应龙

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

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

(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

《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2)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              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

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              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

2.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3.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                      

(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

 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

 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2.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说明: 6ec8aac122bd4f6e3.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唐诗三百首》选本除了盛唐诗人的作品也兼顾了唐其他时期诗人的作品。

B.雄健奔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使得诗歌题材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

C.任何公允的审慎的唐诗选本也只能基本上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窥豹于一斑,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D.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确立了唐诗的崇高地位,没有盛唐诗就不可能产生宋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段时间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小饭店竟称作“美食广场”,一个大众浴池也名之为“洗浴中心”,一个国学宣讲人却被冠以“国学大师”,一本普通练习册偏叫《名师伴你行》。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无极》,被疯狂宣传热炒,看后给人的感觉正如小品台词所说:“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其实就是那二锅头兑着白开水”。

对此,有人说,现代社会包装很重要;也有人说,现代社会缺少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有人说,过犹不及,名实相符才是正品。……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