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18分)
游褒禅山记(节选)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后赤壁赋(节选)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 或:有人。
C.顾安所得酒乎 顾:回头看。
D.攀栖鹘之危巢 危: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火尚足以明也
予乃摄衣而上 以待子不时之须
C.有怠而欲出者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藏之久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进行考释,不似一般的写景文字,而是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B.褒禅山是借唐代一个曾在那里筑舍定居的高僧的名字来命名的,也被称为“华山”,是因为寺院旁有一个华山洞。
C.《后赤壁赋》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D.《后赤壁赋》一文写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分)
译文:
(2)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5分)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7分)
谒金门①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②,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③,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注]①谒金门,词牌名。②羽玉,白鸥。③高轴,高卷。
1.上阕描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试结合诗歌概括其具体表现。(2分)
答:
2.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歌下阕加以分析。(5分)
答:
1.在 时代,姓和氏已经成了一回事,而一般老百姓,原先只有 ,是不配有氏的。(2分)
2.一般认为 和 是巴金的代表作,而他晚年所写的散文《随想录》,则是真诚反思“文革”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 ”原则,女主人公的美貌与男主人的丑陋,女主人公的善良与弗罗洛的狠毒,女主人公的钟情与弗比斯的轻薄,都形成了极为明显的对比。(3分)
3. 名著导读简答题(注意:以下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家》中有段话:“觉民一个人在花园里踱了几个钟头,他问自己:‘屈服呢?还是奋斗到底?’这个时候他有点踌躇了,因为决定了怎样行动以后便没有挽回的余地。”请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觉民“有点踌躇”?事情的经过怎样?(100字左右)(5分)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100字左右)(5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 ,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赤壁赋》)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仿照下面一首短诗,另外选择一个季节,写一首句式相同、内容相近的小诗。(5分)
晶莹的冬天
将我的生命
映衬得更加坚强
在广博的大地中
随雪花尽情地舞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3分)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紊国”?“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律”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褒贬意义。
请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注意:字数不能超出30个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