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分 析 题 安 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回答的是班长,他是公认的好学生,成绩好,口才好,模样好,没啥不好的地方。班长说:“因为这个男人是人贩子,用这种方法抢孩子,他接过孩子,马上就会拔腿而逃。”
老师笑笑,点点头。
第二个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辞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调皮鬼摇头晃脑地说:“答案很简单,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给出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小说中答题的五位学生具有怎样的共同性格特点?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6分)
2.请简要分析“老师”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的结尾写了老校长流泪,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10分)
(1)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六则 )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苟子《劝学》)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剑阁峥嵘而崔嵬。_________,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5) 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6) 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7) 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9) 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10) _____________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 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②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这首诗作于公元823年(唐长庆三年),即诗人到杭州为官的第二年。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②觉:醒
(1) 诗歌的前两联是怎样表现诗题中“早”字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10分)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分)
(2)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4分)
(3) 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与“窃怪天下之诸侯”一句中的“怪”字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弱天下之民 B.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D.渔人甚异之
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窃怪天下之诸侯 信陵君窃符救赵 B. 委区区之韩、魏 感君区区怀
C. 咎其当时之士 咎其欲出者 D. 得以自完于其间 安得广厦千万间
3.对原文内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感慨六国的谋士只图眼前之利,缺乏大局观。
B. 作者认为燕、赵亲附于秦才使得秦军攻打韩、魏如入无人之境。
C. 作者认为韩、魏屈服于强秦是实力不济使然。
D. 作者认为六国内耗是导致各自最终灭亡的重要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每题3分,共9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与“数十伶人困之”一句中的“困”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D.牛困人饥日已高
2.与“莫能与之争”中的“之”字的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举天下之豪杰 B.数十伶人困之
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不拘于时,学于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