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蓑衣
胡明刚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蓑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一诗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地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5分)
3.从全文看,“江南蓑衣”在文中有哪些含义?请体会并分条列举。(6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博山:在江西永耒县西二十里,是一处绝佳的风景地。②鞚:带嚼子的马笼头。
(1)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词中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初,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也,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珪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之为是邪,为非邪?”太宗曰:“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珪对曰:“臣闻于《管子》曰:‘齐桓公之郭国,问其父老曰:“郭何故亡?”父老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桓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今此妇人尚在左右,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徵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选自《贞观政要·纳谏》,有删节)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请数其罪云数:屡次 |
B.又令人多赍金帛赍:送东西给人 |
C.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重:敬重 |
D.皆邈过三王之上邈:远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无乃尔是过与 |
B.齐桓公之郭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
C.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D.太宗大悦,称为至善,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3.下列全能体现唐太宗从谏如流的一组是( )(3分)
①安有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 ②遽令以美人还其亲族
③太宗意乃解 ④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⑤又令人多赍金帛 ⑥太宗遽令止之
A.①③⑥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①⑤⑥ |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珪认为李世民收留庐江王抢来的女人是知错犯错,就引用齐国父老的话对他进行讽谏。 |
B.李世民的妻子针对他因骏马死了而要杀养马人,引用齐景公的例子对他进行了谏止。 |
C.魏征认为派人去买千里马是不正确的,因为买千里马会花费很多金钱,还会让各少数民族生怨。 |
D.汉文帝认为要了千里马也没什么用,就补偿送千里马的人来回的路费,打发他走了。 |
5.断句和翻译。(9分)
(1) 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处断句。(3分)
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
(2) 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3分)
答:
②臣窃以为圣心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3分)
答:
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不同的社会思想,对作家的创作倾向有着显然不同的影响,试看唐代李白、杜甫和王维的诗作就能明白。李白除了接受过一定的儒家思想影响外, 。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使他的诗歌充满了蔑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 。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的诗歌中,“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 ; 。王维的晚年 ,使他的诗歌涂上了一层出世、虚无的色彩。
①主要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②它的消极方面又使他的诗歌流露出某种及时行乐、学道求仙的思想
③更多地接受了道家思想影响
④而其中的忠君观念和礼教思想则是儒家思想消极方面影响的结果
⑤明显地表现了儒家思想积极方面的影响
A.①②④⑤③ |
B.①④③②⑤ |
C.③②⑤④① |
D.③④①②⑤ |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固然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部分地区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最终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印度博帕尔事件、日本水误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无一不是前车之鉴。谁都不希望这些悲剧在中国重演。好在国人已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呼之欲出了。
A.刮目相看 |
B.饮鸩止渴 |
C.前车之鉴 |
D.呼之欲出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嘈杂/粗糙奖掖/笑靥如花埋怨/瞒天过海 |
B.伶俜/娉婷饷银/响遏行云支绌/弄巧成拙 |
C.饿殍/漂白调剂/光风霁月整饬/叱咤风云 |
D.凛冽/趔趄狙击/含英咀华慨叹/奏凯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