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鱼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

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的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鱼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那种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

的情结。一段时间,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谈笑古今。

     真正进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清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皇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只能是什么都没能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鱼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作者写出了自己读王维《山居秋暝》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感受。

    请简要概括。(6 分)

                                                                             

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 (4分)

                                                                              

3.结合全文,解释作者心中“明月清泉”的含义。(2分)

                                                                    

 

1.⑴少年时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⑵青年时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有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自我感觉良好,但与实际相差甚远。⑶中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历堆积之后,才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2.作用是:用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形成对比,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3.“明月清泉”, 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的独立人格和高洁心灵。 【解析】 1.略 2.略 3.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文句的上句或下句。(6分)

1.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形影相吊。

2.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3.歌曰:“桂棹兮兰桨,                   。渺渺兮予怀,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西江月》,完成下面小题。(8分)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1.这两首词选自《      》一书,揭示出书中主要人物     (填写人名)的思想性格。(2分)

2.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鉴赏这两首词。(6分)

答:                                                                 

                                                                           

 

查看答案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6分)

1.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2分)

译文:                                                                

2.诚知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2分)

译文: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酒,斟酒。

C.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嘱托。

D.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享有,享受,享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愀然                         ②何为其然也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托遗响于悲风

A.①和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哲理思考和对时光易逝的伤感。

B.苏子的回答,借用了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由眼前的水与月联想开去,阐述了

自然界“变与不变”的道理。

C.作者善于把抽象的哲理用形象化、抒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D.这是一篇有高度艺术技巧的散文赋,文中借用了汉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

“小乖乖,这张文书送去备案的时候要花很多钱。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承继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托给我的话,我觉得更满意。我按月付你一百法郎的大利钱。这样,你爱做多少台弥撒给谁都可以了!……嗯!按月一百法郎,行吗?”

“你爱怎办就怎办吧,父亲。”

“小姐,”公证人说,“以我的责任,应当告诉你,这样你自己是一无所有了……”

“嗨!上帝,”她回答,“那有什么关系!”

“别多嘴,克罗旭。——一言为定,”葛朗台抓起女儿的手放在自己手中一拍 ②,“欧也妮,你决不翻悔,你是有信用的姑娘,是不是?”

“噢!父亲……”

他热烈地、紧紧地拥抱她,使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不过这是你把欠我的还了我;咱们两讫了。这才叫做公平交易。人生就是一件交易。我祝福你!你是一个贤德的姑娘,孝顺爸爸的姑娘。你现在爱做什么都可以。”

“明儿见,克罗旭,”他望着骇呆了的公证人说,“请你招呼法院书记官预备一份抛弃文书,麻烦你给照顾一下。”

下一天中午时分,声明书签了字,欧也妮自动地抛弃了财产。

1.对画线句子①的描写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朗台害怕女儿不肯无条件抛弃继承权。

B.葛朗台担心公证人揭露他的骗局的真相。

C.葛朗台痛惜文书备案要花掉大笔的金钱。

D.葛朗台因利用女儿的感情占便宜而惭愧。

2.对画线句子②中葛朗台拍手动作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葛朗台拍手说明他对女儿的干脆回答有些担心与焦虑。

B.葛朗台拍手是赞许女儿对父亲贤德、孝顺和能守信用。

C.葛朗台拍手是把一切人际关系都视为一种交易的表现。

D.葛朗台拍手是对女儿的为人一向非常认可的自然流露。

3.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葛朗台诱骗女儿无条件放弃继承权,来表现他把人生当作一种金钱交易的拜

金狂的性格特点。

B.通过公证人的“骇呆了”衬托出葛朗台为诱骗继承权不择手段,使一无所知的欧

也妮上当受骗。

C.通过对葛朗台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写出了葛朗台被金钱污染的肮

脏、丑恶的内心世界。

D.“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反映了葛朗台的人生观是人活着的全部意义就是赚钱,

人生的一切都是交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