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3分)

2.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3.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6分)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2分)

5.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1.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3分) 解析:这里的“文化”是个关键字眼。全文都是在说草堂的文化意义,第3段中已用三个整句概括出来。“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是说杜甫在这里曾写下很多辉煌诗篇;“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是高度评价这些诗的意义;“历史的观象台”是要表达作者通过杜甫来探索“文章”和“命运”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赞美杜甫创作的“诗史”价值。这些都是文化层面上的内容。 2.(1)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或矛盾冲突)(3分) 解析:答案范围在第4段。“从开元到天宝,……这些是不必说的”为一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但仅仅如此……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是第二方面,暗示杜甫的悲剧人生。“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与命运的二律悖反”是第三方面,讲透过杜甫的人生所揭示的深层意蕴。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要点,找出能鲜明、具体而有确切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避免用过于抽象笼统的词语,譬如第一点,用“杜甫的不朽、辉煌和价值”就没有用“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具体而确切。 3.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杜甫个人不幸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6分) 4.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分) 解析:第一问4分,只要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第二问2分。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它告诉我们本文的对比不止一处,要统观全篇,不要只限一点。而对第二问“分析对比手法的好处”的回答,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从艺术手法为文章中心服务这个角度切入。 5.BD(4分) A项的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项的问题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杜甫诗歌写作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史意义展开探讨。E项的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歌鉴赏(6分)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查看答案

 

填空。(每空1分,共8分)

(1)问君西何时还?_____________。          (2)曲罢曾教善才服,______________。

(3)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分明怨恨曲中论。

(5)__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   (6)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7)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用心躁也。    (8)_____________,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  辞:告辞

C.遁还,客巴西  遁:逃走        D.帝爱其才,数宴见      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①召入,而时白已醉            ②拔剑而啖之

C.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D.①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

A.①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②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B.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C.①伏惟天子哀怜之                      ②益骜放不自修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邕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曾经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5.下列杜甫和李白的诗句能分别体现出原文所表现出的两人的政治遭遇的一组是(    )

A.①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①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①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②安得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①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翻译下列句子。(7分)

(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3分)

(2)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4分)

 

查看答案

指出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组(     )

A.劝学(劝勉)                跂而望矣(提起脚跟站着)

博学(广泛)                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闻者彰(清楚)              数罟不入洿池(密)

弦弦掩抑声声思(思念)      画图省识春风面(曾经)

C.河内凶(荒年)              请以战喻(比喻)

兵刃既接(已经)            王无罪岁(年成)

D.艰难苦恨繁霜鬓(极)        使快弹数曲(畅快)

却坐促弦弦转急(更,越)    此情可待成追忆(难道,哪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