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

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4分)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①                   ②               

 

(1)打破沙锅纹(问)到底。(2)刨根问底(4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月14日是首届“世界献血日”,请你拟一条以“公民义务献血”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

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有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唯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唯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静之地,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前进,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时看到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里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象,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者,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庄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

1.作者为什么说插秧的姿势最美?(4分)

2.作者由插秧感悟到了哪些生活的哲理?请概括出不少于两条来。(5分) 

3.“水中的蓝天”在文中指什么?(4分)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文章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讲述农夫插秧带给我的感动和思考,               显得含蓄而又亲切。

 B.文章从插秧联想到一首禅诗,是想说明做人要六根清净,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    

   C.文章通过对插秧这样一个劳动场景的描写,揭示了“前进”与“后退”的辩证关系,发人深思。    

   D.文章从经过柑园下车开始,以离开柑园结束,首尾照应,结构紧凑。

   E.作者在离开柑园时感到“身心爽然,有如山涧溪流一样明净”,是因为那个地方春日景明,大地辽阔,美丽的大自然使作者心旷神怡。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句句和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5分)

①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②老当益壮,                 ?穷且益坚,                  

               ,秋水共长天一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①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怎样的意蕴?(3分)

②诗歌后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借“飞燕”这一意象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情

     怀?请对此作简要分析。(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注:高祖: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  逆:预先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2.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群的一组是(    )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        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    ⑥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颇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象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景宗)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3分)

②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3分)

③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