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据说,所罗门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据说,所罗门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一位先圣在梦里告诉他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
请你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以“一切都会过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例文欣赏] 一切都会过去 古时候有这样一个古老的故事:有位国王,梦见上帝给自己说了一句最富有哲理的话,而自己又想不起来了。就召集全国上下所有的智者挑选最富有哲理的话,全国的智者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挑选出了整整一房子的书,国王看着那一房子的书,笑了笑说,太多了。于是那些智者有用了几年的时间,将厚厚的一本书交到国王的手中,国王又笑了笑,说,还是太多了,并摘下自己象征王权的钻石戒指,告诉那些智者,如果挑出来了,就把那句话刻在自己的钻戒上。当国王在那到那枚钻戒时,上面刻了一行字:“Tomorrow is another day”用中文翻译过来就是:“一切都会过去的”。 是呀,那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人生哲理,不管你所拥有的是什么金钱、名利、健康等等,都会有失去的那一天,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他。 “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却等着地下的火烧”。为了名利,有些人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有些人却将名利看的分文不值。我被这首诗中的两种人带入深深地思索之中。我常常探索人为什么而活着,难道是为了名利吗? 在我看过开头那个故事后,恍然大悟,其实并不是的,因为一切都是会过去的,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不过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那些名利就像一闪而过的流星,虽然明亮,但也短暂。 那么对于名利,我们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不以物以,不以己悲,无欲无求,值身于名利之外,值身于世俗之外,过一种老庄式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生活吗?不,我们不愿丢掉现代文明回到人类的蛮荒年代,另外我们也不能回到那个时代,社会也不能回到那个时代,名利其实没那么可怕,只要你善待它,它就会是你人生中一笔意外的财富,名利也不应是我们的刻意追求。 也许有一天,当你渐渐淡忘了名利的存在的时候,它却会降临到你的身上,而苦苦追求它的人,却只能望洋兴叹,但无论你是否能得到它,请你记住:一切都会过去的。只有摆正名利的位置,善待名利,你的生命才有可能变得光彩。 一切都会过去 我站在夏天的尾巴上,仍在浑浑噩噩中踟躇不前,而七月、八月已如走马灯一般掠过我身边,临走前还不忘一脚将我踹到了九月底。当我终于迟钝地发现天很蓝天真的很蓝的时候,十月份又携着凉风来到我身边。 十月三日,是一位旧友的祭日。说不上是什么好友,但的确曾有过不少接触,在我印象中,她是一个脸蛋圆、爱说笑的女孩子。两年前的这一天,她的花期匆匆结束。她走得并不安详;是在一场车祸中离开的,和她的母亲一起。 那是我对于死亡最直接的接触。得知消息的那几天,我总处于一种恍惚的状态。其实也并不是不相信她去了,也并不是悲伤得过了度,只是迷茫,只是对生命的脆弱和不可知性的震惊。 她是真的不存在于世界上了。她的空间再也不会更新,她的QQ头像再也不会亮起来,她的身影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可与她在一起的记忆还存在,如此鲜明:她和我一同参加演出,穿一样的裙子弹琵琶,也曾有过背不上乐谱而一同滥竽充数的时候。和她在一起的、曾经湮没于尘芥堆中的细节,跳出来敲打我的脑袋。空空的声音提醒我,她的确存在过。 我曾经看过一个同学为她而写的祭文,那般真实,那般震撼人心。我于是清楚地知道,浸透了泪水和真情的文章才能真正打动人。我可以切身地体会到那种失去朋友的彷徨和迷茫,没有泪水,只是无边的恐慌和寒冷。 而这一切,逝去的她所带给我们的一切——不管是甜蜜的回忆还是令人心恸的结局,终将飘散在风中。 逝者如斯。芳草离离覆上了她的坟冢,如同思念般苍翠,一岁一枯荣。我们的记忆渐渐模糊,如同被雨水冲刷过的泥土。曾为她昼夜不寐的人们,也开始显露出最最丰美的笑颜。那些固守了很久的从前,慢慢退色并且渐行渐远。正如陶潜所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而且终有一天,仅有些微的哀伤留在至亲的脸上。一切都会过去;他们将继续生活,而逝去的人安于永眠。 生与死,本是平凡如我们所不可抗力的事情。但我们还是要抓紧那苇草一般的希望,要说,要和深爱的人说那一句:“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明明知道死亡的力量足以改变一切,谁都无法预知遗忘的速度,但我们仍如飞蛾扑火一样诉求天荒地老。 人们总喜欢从死亡中提炼哲理,以此来填补生命的空白。可是当你失去了重要的人——那些你爱的或爱你的人,你才会发现一切一切的哲理都是空话,都无法带走你的悲伤。你以为这就是你未来的人生了——一片黑暗,满是悲伤。但很多年过去后,你竟发现已记不得那人的脸了。 是的,一切都会过去。很多很多你希望记得、你以为可以一辈子记得的人或事,就在时间的罅隙里默然消失了痕迹。我们仍会依稀地悲伤,但却连遗忘都来不及,便匆匆踏上了通往未来的旅程。 时间会洗去所有的悲伤,却让欢乐和理想一再显现。生存的艰辛让我们都不由自主地选择了那些应该记忆,又有那些必须忘却。 未来会怎样,真的无法预料。但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因为每个人都要死去很久很久。 一切都会过去 奶奶曾经的老宅前有一条青石板路。 雨后初霁的时光。屋檐上滴着水,纤尘不染的阳光直直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映得油绿的爬山虎闪闪发亮;蜿蜒而去的小路,原本泛着青幽光泽的路面会因积水染上阳光的味道而跳跃起来,和着风声,载着细细碎碎的金色,消失在尽头。 还记得在褪去炎热的夏夜,我们会就这么散坐在凉凉的路上,谈天,说笑。千年以前的老故事到刚刚结束的卡通片,上午被训斥的沮丧到下午赢沙包的喜悦……还有梦想。会有些不好意思,边说着心里积藏了许久的梦想又边刻意大声地笑,好以这笑声来掩饰一种希望得到肯定又有些担心的感觉。不管怎样,笑声和夜色都不能掩饰的是,脸上那若隐若现的自豪神情。 那时候,除了我们,唯一的旁听者就是泛着月光的石板路。 不长的一段路,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有关“小时候”。 多年以后,当我们真的在为儿时的梦想努力奋斗,她却被藏在了记忆的深处,再深处。 这次回到老宅,当我站在烈日下看到一条平整而宽阔的柏油路,心里涌上了说不出的滋味,是从未有过的,空落落的感觉。我好像看见路面在白花花的太阳照射下有烟升起来,闻到难闻的气味。有那么一瞬间我真的希望炽烈的太阳可以融化这条路,然后石板路就会显现出来,像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般对我微笑。 当然,什么也没发生。所谓的现代文明就这么碾过了我们童年的记忆,甚至不留痕迹。我们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就得去适应。 当日子一成不变地流淌过去,有一天突然发现,那条路不再那么刻骨铭心了,只是存在于记忆中的一个片段,被悉心收藏。 就是这样,一切都会过去。 石板路会过去,坐在凉凉石板路上谈天的日子过去;卡通片、丢沙包会过去,所有的有关小时候都会过去。剩下的只剩那样一股追求梦想的力量,无比坚定。 不能再幻想回到小时候,等待在前方的东西太多了。尽管会有人觉得可惜甚至可悲,然而小时候真的不是用来幻想回到的,她不过是人生中小小的一段路,或许我们可以将它形容为梦想的一个起点。既然已经越过了起点,又怎么能总是回头呢,即使后面有再值得留恋的东西,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我们需要追逐更多的未过去和即将过去。 再见,小时候。 你好,理想。 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穿梭在每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慢慢走来。当别人在享受,我们却在吃着那些苦。不过,没有关系啊,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过去了啊。          ——题记 (一)幼年的记忆 我不太了解爷爷出海死后,奶奶面临的是怎样的境况。贫困的家庭,两个幼小的孩子,现在连顶梁柱都倒了。所以,她后来的改嫁还是合情合理的。爸爸19岁娶了妈妈不久,我就出生了。日子虽苦,但也算得其乐融融。 奶奶这个辛苦了一辈子的女人,没等到爸爸挣够钱让她享福的时候,便匆匆离开。尸骨未寒,我那狠心的继爷爷便要把我们扫地出门,竟连给奶奶烧纸钱的缸也被他搬出来,砸得稀巴烂!我在那个被赶出来的那个夜晚,看爸爸和他打架,看妈妈被他的姐姐揪头发,辱骂,我躲在警察后面,恶狠狠地盯着那个可恶的男人,发誓等我长大混出个样子让他后悔一辈子! 那年我6岁。 (二)艰辛却快乐的童年 再后来,我们住进了当地一家敬老院。一台破旧的电视机,一张床,一只泡沫小箱子是我们全部的家当。饭是在食堂吃的,大家都会把好的留给我,有时我也看到大家看我时眼里的雾气,但我一直都把头昂得很高,我知道自己要坚强。 爸爸在小修车铺里打杂,收入不多。但每每晚上回来,总是很“神秘”地问我:“爸爸给你买了吃的噢,猜猜在哪儿?”我也总是同样调皮地亲他一下,欢快地从泡沫箱里找出一袋小虾条。我们总是这样乐此不疲——爸爸每次都会把那袋小虾条藏在泡沫箱子里,而我总会准确无误地找到它。亲亲爸爸的脸颊,然后我会很用力地拆开包装,搂着他的脖子说“老万,好吧,我今天看你很辛苦,奖你和我一起吃!”爸爸只是笑笑地坐在一边看我吃,我撒娇硬要他吃时,他也只是吃一两根。一袋虾条,虽然只值五毛钱,虽然是幼年唯一的零食,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妈妈那时在菜市卖东西,骑的是一辆借的破旧自行车,我会很听话地坐在前面给妈妈唱歌。妈妈做生意的时候,我会在一边写作业。到冬天的时候,妈妈的手冻得裂开了口子,里面的脓无情地流出来,我很想哭。我轻轻地握着妈妈的手,给她取暖……我们都没有哭,就算是下雪天,妈妈骑车载我回家时在路上摔了个大跟头,路人投来异样的目光,我们都没有哭。我们拾起东西后手都冻得麻了,但我们从来不哭。因为,我们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只要我们坚定地在一起努力,一切都会过去的。 那年我8岁。 (三)雨后见彩虹 爸妈一直是能吃苦的人,爸爸后来就和妈妈一起做鸡的生意了。是的,我说出来觉得很自豪。爸妈一直吃苦耐劳,脏、累他们都不怕,做生意也是和气、诚信对待顾客,渐渐地,日子稍好一些了,有了些像样的家具。再后来,有了摩托车、冰箱这些电器了。事隔7年,我们的申诉终于成功,我们要回了老房子一半的居住权。曾经那个可恶的男人也已不再年轻,不再气盛,可能他也想不到爸妈这么刚强,这么肯吃苦,竟会闯出现在的成功。 搬回老房子后,爸妈生意也越发好了,镇上的大饭店全会向我们家订货,再加上市场上的销售,收入也算可以。爸爸又买了辆小卡车搞运输了,情况也还好。继爷爷对我们明显好点儿了,他会在爸妈不在家时给我烧饭了。可能他也想不到我会考上市里的高中,离家回校时他也会给我塞零花钱了。爸妈和他之间那层坚不可摧的冰也慢慢融化了。毕竟,他老了,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原谅他而已。经过这些年,我们都累了吧。 回忆完这段过去,我长长地松了口气。我所经历过的,真的是那些从小在蜜罐里的孩子所不能体会的。即使那些回忆带着苦涩,但它也让我学到很多。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过去了。我们原谅了那些人,原谅了那些往事。爸妈沧桑的容颜和粗糙的双手告诉我怎样去坚强,怎样去奋斗。成长的路上,我从不低头。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潘妈妈最近很烦恼,这不最近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作业第一时间就是“百度一下”,不到半秒钟就会出来几十页相关问题的解答。写作文更是素材多多,索性直接从网上“拿来”。
材料二:叶妈妈说,儿子昨天竟然搜索到了有理数的题自己在做;老师要他们预习,他在百度文库里找到了。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150字左右)(7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给“微博”下定义。(3分)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 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发布、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博客适合发布长信息,微博一般有较为严格的字数限制,比如美国的twitter限制为140字符以内;博客内容的传播主要靠民主动访问,属于典型的一对多传播,微博作者发的每条信息却能即时送到用户的首页,而无需对方主动访问。与QQ相比,QQ的信息只能个人查看,而微博上的信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QQ信息知识发给某个人或个人群组,而微博上的信息是发送到整个平台的。
微博是①                        ,②                        ,③                的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平台。(每空格字数不超过35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谈气候专家:“千年极寒”论无科学依据
嘉 宾:国家气候中心主任 宋连春
采访人:中国气象网记者王 晨
最近,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波兰学者预测欧洲今年冬季可能出现“千年极寒”的消息,其中还提到了亚洲地区也可能出现寒冬。对此,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研究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目前“千年极寒”的观点,已经出现了人云亦云的声音。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类似“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目前可以预测吗?
宋连春:波兰学者的预测理由并不能站住脚。“千年极寒”这个说法的科学依据非常不充分,是完全可以被驳倒的。
实际上,把“拉尼娜”和墨西哥湾暖流扯到一起有“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因为它们是属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拉尼娜”是年际尺度,逐年之间的波动起伏比较大;而大西洋暖流却是相对稳定的,主要表现为十年以上的长周期变化,而且近几十年的观测显示出,大西洋暖流只有很弱的减少趋势。目前国内外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来证明“拉尼娜”与墨西哥湾暖流有直接关系。
其次,“拉尼娜”的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举个例子来说,自1986年以来,欧洲地区发生过4次“拉尼娜”事件,其中只有两次出现了冷冬。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拉尼娜”事件期间,欧洲气温普遍较常年明显偏暖了1℃至4℃,并没有出现偏冷的现象。所以,单单靠目前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就预测欧洲将出现“千年极寒”,这显然是缺乏科学依据的。
何况,目前在科学上还不具备预测“千年一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能力。气候预测不仅复杂,而且难度很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人类预测气候的能力只能局限在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异常总体趋势的预测,还无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做出可靠的预测,尤其是针对“千年极寒”这样特别极端事件的预测,更缺乏可以信赖的科学技术和手段。
记者:全球变暖是大家都了然于胸的一个趋势,如今“千年极寒”的说法与前者之说是否南辕北辙?它出现的可能性大吗?
宋连春:气候变暖,是指“整体趋势”在变暖,一般是指100年来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但由于气候存在年际波动,所以并非“今年温度比去年高”就称为气候变暖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趋多趋强的情况,并不排除某一年、某些地区会发生“寒冷事件”,但是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前全球气候处于持续性“温暖”阶段。
回过头来看,2009年是有记录以来南半球最暖的年份,2000至2009年是1850年以来最暖的十年,这都表明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趋势是一个全球性的长期过程。根据1500年以来的代用资料分析,欧洲冬季气温变化与1901年至1995年的平均值相比,距平大多在正负2℃之内。1708年至1709年冬季是1500年以来最冷的冬季。但20世纪中期以来,欧洲冬季气温始终呈现上升的趋势,没有出现过较常年偏低2℃的偏冷冬季。由此看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出现“千年极寒”的可能性极小。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增大。
以我国为例,今年以来,天气气候十分异常,降水量大、暴雨日数多,气温高、高温日数多,旱涝灾害相连,冷热时空交替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强降雨造成多流域汛情并发和地质灾害多发。西南地区发生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秋冬春持续特大干旱;新疆北部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冬季雪灾;东北华北发生了4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冬春季持续低温;华南、江南5月至7月遭受了14轮暴雨袭击,造成了严重汛情;北方和西部地区7月中旬至9月上旬遭受了10轮暴雨袭击,渭河、辽河、第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青海、新疆、海南等地也发生罕见暴雨洪涝;全国高温日数异常多,东北、华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温突破历史极值,南方多地高温持续时间超历史同期。
记者:您在此为大家揭开了“千年极寒”在科学上是不可信的面纱。很多百姓在关注一个问题——今年我国冬季的气温与往年相比,会出现异常吗?
宋连春:首先,我想说个概念——气候预测。在气象学上,把月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称为气候预测,与中短期天气预报相比,气候预测更加复杂,难度更大,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因子,除了“拉尼娜”导致的热带海洋和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外,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对我国冬季气候也有重要影响。其中,西伯利亚高压及东亚冬季风活动与我国冬季气温密切相关。
就目前来看,“拉尼娜”正处在发展状态,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总体偏强,但稳定性较弱,位置变化幅度较大,中高纬地区的冷空气逐渐活跃,但还并未明显偏强。综合分析预计,今年冬季我国冷暖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同期偏低,也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过程。11月份,我们还将组织全国性的会商,对我国乃至亚洲一些地区的冬季气候做全面、详尽的预测展望。
1.下列对访谈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千年极寒”是波兰科学家对世界气候发展趋势的一种预测。

B.专家以“风马牛不相及”一语解说“拉尼娜”和“墨西哥暖流”之间并无直接关系这一看法。

C.欧亚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一个原因。

D.气候的“年际波动”指的是,一年之间天气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E.预计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可能较常年偏低,原因之一是中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活动较为活跃。
2.气候专家是怎样反驳“千年极寒”的,请简述。(5分)
3.请从成因、表现、应对等角度探究“极端天气”这一气候问题。(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鱼
镜湖里有大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鱼,就是说不是一米两米的大鱼,而是,三四十米的大鱼,和往来的游船仿佛。
有关镜湖大鱼的事情虽不及喀马斯湖大鱼影响广泛,但也终于是沸沸扬扬的了。
这是个噱头吗?抑或是炒作?都不关我的事,我用这样的语气叙述和任何传媒不搭界,只因为——等一下!
我的伯父住在镜湖边,是个老林业,年轻时在镜湖水运厂,专门把刚砍伐下山的原木放入湖中,排好,原木就在动力牵引下顺着湖水的流向被运出山外。我从来没亲眼见过水运原木的壮观场面,它像一种灭绝的动植物永远消失了,我只见过一幅版画,不过我觉得好在是一幅版画。
我的伯父安居山中,和伯母养了一头奶牛,两只猪,三箱蜜蜂,一群鸡,一条狗,侍弄一大块园子。
我那一次到伯父家,正是大鱼像流言一样泛滥的时候,有传闻有悬赏,但是从没有人通过任何方式捕捉到它,是的,从不。
我走进院子的时候,伯父和伯母在八月的秋阳里铰蜂蜜。伯父很神,他穿着一件半截袖的老头衫,露着两只黝黑的胳膊,一只脚踏着踏板,蜜蜂们“嗡嗡”地围着他转,我看得心惊胆战,尤其是伯父稀疏的头发里,伯母的鼻尖上有蜜蜂爬来爬去。
我把照相机、摄像机、远红外望远镜等等仪器,居高架在伯父的院子里,一排枪口一样对着湖面。在这些事情完成之前我没有说一句话,反之亦然,伯父伯母也并未理睬我。
然后我问伯父:“真的有大鱼吗?镜湖就在您眼前,您见过它吗?”
伯父沉吟了片刻,说:“你记好了,什么事情都不能让人知道。”伯父把“人”字说得很重:“人要是知道了,就没好了。要是人不知道这山里有大松树,那些大树就还活着,现在还活着,一千年、一万年也是它。人知道了,那些大树就没有了,连它们的子孙也难活。”
我当时心里充满了探索的热望,打断大伯:“求您说实话,到底有没有大鱼?”
大伯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不吱声,我突然感到不同寻常的异样。首先是大黄狗,刚才还在我身边前钻后跳地撒欢,这一刻忽然夹起尾巴、耷拉着耳朵、耸着肩膀一溜烟钻进窗户下面的窝里去了。几只闲逛的鸡伸长了脖子偏着头,一边仔细谛听,一边高举爪子,轻落步,没有任何声息地逃到障子根去了。
我猛地领悟了伯父的眼神,随即周遭巨大的静谧漫天黑云一样压下来。阳光并不暗淡,依然透明润泽,但是森林里鸟儿们似遇到宵禁同时噤声,紧接着,平静如镜的湖面涌起一层白雾,顷刻一排排一米多高的水墙,排浪似的一层一层涌来,然后——等一下,你猜对了。
大鱼出现了!
大鱼又消失了!
一切恢复原样。
我七八个现代化仪器等同一堆废铁,是的,我没来得及操作。懊恼地坐在地上,看着鸡们重新开始争斗,大黄狗颠颠地跑出院子站在湖边高声大吠,森林里的鸟儿们的歌声循环往复,我忽然想:其它动物或者植物该是怎样的呢?
伯父却淡淡地说:“我们活我们的,它们活它们的,不相犯。”
又说:“你倒是个有缘的,有的时候它几年也不会出来一次。”伯母在旁边连连点头。
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我都住在伯父家里。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熨帖。伯父伯母每天仍然愉快的忙碌着,两只猪、一头牛短促的呻吟和悠长的叹息互相唱和,呈现的都是生命的本来面目。我不知道是哪一天晚上,伯母拿来自酿的山葡萄酒,我和伯父喝着唠着,就听见了伯父给我讲的又一个惊人的森林故事。
野人?外星人?等一下,别猜了,你猜不对。而且,我和伯父一样,不会说出一个字。
打死也不说。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用镜湖里有大鱼的传说,设置悬念,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下文写我为了求证传说的真实性,特地去拜访住在镜湖边的伯父做了铺垫。

B.小说第六段运用外貌、动作、神态描写,描绘了伯父伯母生活的画面,表现了他们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

C.小说中的“我”想拍到大鱼出现的画面,在伯父院里架设了现代仪器。作者把这些仪器比作“一排枪口”,暗示“我”的行为可能造成对大鱼的危害。

D.作者写道“我睡得很少,吃得也很少,基本上不说话,但是心里很静很慰帖。”是因为“我”很懊恼没有拍下大鱼,于是我只好我”静下心来,等待大鱼的再次出现。

E.以第一人称“我”的讲述来通贯全篇,以叙述自己所见所闻来突显故事的真实性,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小说的主题,给人以启迪。
2.小说题为“大鱼”,却始终没有出现大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描述大鱼的。(5分)
3.结合文本,请探究人的好奇心。(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虚构。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命题的上半部分: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3分)

A.文学的特点与历史学的特点的区别

B.历史学的特殊责任

C.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D.文学的历史走向

2.下对文中引例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孔子《春秋》成书,说明历史真相的力量。

B.引《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说明学鸿篇巨制的文学写的仍是日常生活的人生故事。

C.引杜甫得到“诗史”的赞誉,说明文学的成就之一在于历史的再现。

D.引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说明文学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3.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