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境。画无境则劣,诗无境则拙,人无境则俗。曲径通幽是境,出神入化是境,物我两忘是境。山水有境则成风景,人生有境则成圣哲。常言说,境由心生,境由心造,用“心”之人才能成为有境之人。以“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2) ▲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 ▲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4)扪参历井仰胁息, ▲ 。 (李白《蜀道难》)
(5)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6)_______▲_______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8) ▲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9) ▲ ,斯固百世之遇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10)顾吾念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
(司马迁《廉蔺列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1)首联中的“凉”字,写出了诗人深切的感受。作者是如何写“凉”的?通过写“凉”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5分)
(2)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登高》之中某联的诗意。请写出这一联并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5分)
阅读下面文段(共18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
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指瑕》以擿其失 擿:挑出错误。
B.勃戏为文檄英王鸡 檄:用檄文声讨。
C.勃往省,渡海溺水 省:探视,问候。
D.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 抵:抵偿。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皆以文章齐名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①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①慨然思诸葛亮之功 ②是谁之过与?
3.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写出王勃文才卓著的句是( )(3分)
①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②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③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④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
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⑥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时就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来又被沛王征召担任署府修撰,在滕王阁宴会上曾使都督为之折服而叹为”天才”。
B.王勃命运坎坷。因戏作《檄英王鸡》一文被高宗怒逐出府;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仍被除名;后因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C.滕王阁盛会,都督原非诚心请众宾写序,于是提前让女婿写好序文,以夸耀女婿文才。会上众宾客也都知趣地一一辞谢。唯有王勃,慨然答应,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
D.从崔融、张说等人对王勃的评语中可以看出,历来”初唐四杰”的排序是公允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的文采远不及他。
5.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3分)
译文:
(2)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3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共9分)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 ;夷,戮也, 。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黝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1.请在横线补上空缺的句子。(2分)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悚然而听之 乃其一气之余烈
B.此秋声也 故其为声也
C.勿夺其时 其气栗冽
D.为天下笑 夷则为七月之律
3.作者没有直接写秋之声,而是运用了较多的笔墨描写秋之状。请简要分析手法和效果。(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4分)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以上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4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