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段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

  阅读下面文段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欣本工书,因此弥善。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籓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出为新安太守。在郡四年,简惠著称。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转在义兴,非其好也。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

——《宋书·羊欣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欣少靖默,无竞于人                 竞:争斗

B、病自免,屏居里巷                   屏:隐退

C、弟徽被遇于高祖                     遇:对待

D、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             诣:去、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献之书裙数幅而去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不以高卑见色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殿中礼乐所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转在义兴,非其好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羊欣在十二岁时就得到王献之的赏识,王献之在羊欣睡觉的时候,在羊欣的新绢裙上写了几幅字,羊欣的书法也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

B、会稽王世子元显经常让羊欣给他写字,羊欣坚决推辞,因而被贬为军府舍人,但羊欣却能泰然对之。

C、羊欣多次被征召为官,但他却无意于仕途,或辞不就命,或称病自免,即便在任,也常以山水为娱。

D、羊欣平常喜欢黄老之学,经常抄写黄老典籍,即使生病也不吃药,但他却精通医术,还撰写了十卷《药方》。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爱珍奇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D 3.B 4.⑴羊欣因为不能承受拜伏之礼,推辞不上朝觐见,高祖、太祖都以没有见过他而感到遗憾。(关键词:以、堪、恨) ⑵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优秀的人才,订立南北联合的盟约,结成一体。(关键词:爱、致、合从) 【解析】 1.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 2.代词,他的(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B.介词,因为/介词,用;C.所字结构/和“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3.羊欣不是被贬,因为在他担任军府舍人之前并没有做官。 4.略 文言文翻译: 羊欣字敬元,是泰山南城人。父亲羊不疑,任桂阳太守。   羊欣年轻时性格沉静,不与人争强斗胜,言笑和美,容貌举止俱佳。广泛阅读经籍,尤其擅长隶书。不疑起初任乌程县令时,羊欣正好十二岁,当时王献之任昱兴太守,很赏识他。献之曾在夏天来到乌程县官署,羊欣正穿着新绢裙午睡,献之在他的裙子上写了几幅字就离去了。羊欣原本善于书法,由此书法就更有长进了。最初出仕任辅国参军,军府解散后又回到家中。隆安年间,朝政逐渐混乱,羊欣在家中悠闲度日,不再仕进。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每回要羊欣写字,往往辞谢,不遵命。元显愤怒,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后军府舍人.这个职务本来由寒门担任。可是羊欣意态泰然自若,并不因高门任卑职而怒形于色,人们议论时都称赞他。羊欣曾拜访领军将军谢混,谢混先拂扫座席更换服装,然后接见.当时谢混的族子灵运在座。他离开后,告诉族兄谢瞻说:“望蔡接见羊欣,就更换服装和坐席。”羊挞由此更知名了。     桓玄辅朝政,领平西将军,以羊欣为平西参军,又转为主簿,参预机要事宜。羊欣打算主动疏远桓玄,故意不时泄露机密。桓玄察觉羊欣的心思,愈发敬重他,任命他为楚台殿中郎,对他说:“国家政务由尚书主持,朝廷礼乐由殿中省制定。你以前身处机要之地,与目前职务相比,还是轻的。”羊欣就职几天后,称病辞职,隐居里巷,十余年没有出仕。       义熙年间,其弟羊徽得到高祖的信任重用。高祖对证议参军郑鲜之说:   “羊徽是一时杰出人才,舆论还认为他比不上兄长,未能结识羊欣,令人遗憾。”立即下书,以羊欣补右将军刘藩司马,又转为长史,又任中军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又出任新安太守。在郡四年,以政治宽简爱护百姓著称。除授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都未就任。太祖敬重他,让他担任新安太守,前后共十三年。其间游山玩水,很有怡情养性的乐趣。后来转任义兴太守,并非他喜爱的地方。不久,又称病重,辞职归家。被授予中散大夫。        他平常喜好黄老之学,经常手抄黄老典籍,有病不吃药,饮符水而已。又擅长医术,撰《药方》十卷。羊欣因为不堪拜伏,便推辞不参加朝觐,高祖、太祖都以没有见过他为遣憾。如果不是探访省问近亲,他不随便去别人家。出行一定是在城外,从来没有进过建康城门。元嘉十九年去世,当时七十三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吟诵的前世今生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的高效方法,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通过吟诵的方式,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

    吟诵通过私塾和官学教育体系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的内容是经典和诗文,吟诵的形式则是依照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格律而进行,从内到外都是中华文明精神的结晶,体现着大雅君子风范。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汉以前有歌有诵,是否有吟尚不明。尽管有个别文献提到了吟,但是语焉不详。东汉以后有歌有吟有诵。凡诗文皆可吟诵,历代的歌诗(诗、骚、乐府、词、曲等)在不能歌之后,亦用吟诵之法传承。凡文人皆会吟诵,唱和酬答,教育学习,多用吟诵。历史上有很多吟诵名家,如谢安、王阳明等。明清两朝,吟诵尤为发达,更为学习诗词文赋和八股文的方法。吟诵主要通过古代的教育系统传承。老师把对诗文的理解,灌注在吟诵之中,整个儿传给学生。所谓读书声,即吟诵声,诗词多吟而文赋多诵。在古代,吟诵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因此,几乎没有人专门研究吟诵,几乎没有关于吟诵的专门论述。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也有偏差。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一般为三年义务教育制,所以一些农民也会吟诵。乡镇以上的地方,妇女也多可读家馆。文盲率窜升,乃近代以后之事,实是新学堂勃兴之后,师资不继、私塾消亡所造成的恶果。吟诵是完全口传心授,纯粹的口头非物质文化。因此吟诵也无定调,也无曲谱。流派纷呈,其吟诵调也有雅俗乐之别。

    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不仅华人吟诵,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很多国家中,吟诵汉诗的传统也一直流传不衰。但是,作为吟诵之根,远为丰厚璀璨的中华吟诵却几乎没有了传承!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随话剧进入中国,其后汉语朗诵遂定型,并取代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1946年北大中文系应命召集几十位著名学者开会研讨,一致开出“吟诵”药方。建国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但很多著名学者都曾撰文提倡吟诵,如朱自清、叶圣陶、俞平伯等等,80年代许多领导和学者都曾大声疾呼恢复吟诵,惜未有实效。1997年,陈少松先生著《古诗词史吟诵研究》,并附吟诵录音光盘。此后陆续有零星论文、调研报告等。2008年,常州吟诵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百年以来,许多前辈学者都曾为光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而身体力行。然逝者如斯,吟诵终于还是濒临失传的边缘。今世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年龄基本上都在80岁以上,由于社会环境的问题,最后一代学会了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他们的学生和儿女。能否在这段时间内把传统吟诵系统地保留下来,对今后吟诵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华读书报》2009年12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吟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人们学习汉语诗文传统高效的方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B、吟诵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是汉语古诗文的主要创作方式,是汉语诗词文赋的活态。

C、吟诵的形式依据了汉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格律,吟诵的传承主要依靠私塾和官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口传心授。

D、在古代,凡诗文皆可吟诵,凡文人皆会吟诵,历代的歌诗在不能歌之后,只有用吟诵之法传承。

2.下列不属于吟诵“濒临失传”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科举制的废除,新学堂的兴起,抗日战争的爆发,私塾由困境走向消亡。

B、20世纪初,西方的朗诵方式进入中国,汉语朗诵定型并取代吟诵。

C、近现代,虽有不少著名学者大力提倡、研究吟诵,但只有零星的论文和调研报告。

D、建国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最后一批会吟诵的先生,普遍没有把吟诵传给学生和儿女。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吟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社会作用,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

B、古代没有专门研究吟诵的专家和论著,却有很多吟诵的名家。

C、吟诵在古代,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而且一些农民和妇女也会吟诵。

D、我们对古代教育普及程度的认识有偏差,其实,在古代,农村多数有族馆村学,文盲率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

以“秘密”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                  ▲       

(王维《秋归辋川庄作》)

(2)垆边人似月,        ▲         。         ▲        ,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杜甫《旅夜书怀》)

(4)         ▲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小说

列车上遇到的姑娘

[印度]拉斯金·邦德著  卞慧明 译

我一个人独自坐了一个座位间,直到列车到达罗哈那才上来一位姑娘。我是个盲人,所以不知道姑娘长得如何,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嗒啪嗒”的声音,我知道她穿了双拖鞋。她说话的声音是多么清脆甜润!

“你是到台拉登去吗?”火车出站时我问她。

我想必是坐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因为我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她低低地惊叫一声,末了,说道:“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我开始也没看见你,”我说,“不过我听到你进来了。”我不知道能否不让她发觉我是个盲人,我想,只要我坐在这个地方不动,她大概是不容易发现庐山真面目的。

  “我到萨哈兰普尔下车。”姑娘说,“你到哪儿去?”

“先到台拉登,然后再去穆索里。”我说。

“啊,你真幸运!要是我能去穆索里该多好啊!我喜欢那里的山,特别是在十月份。”

  “不错,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脑海里回想起眼睛没瞎时所见到的情景。“漫山遍野的大丽花,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这个时候,大多数游客离去了,路上静悄悄的,就像到了一个阒无人烟的地方。”(1)

她默默无语,是我的话打动了她?还是她把我当作一个风流倜傥的滑头?接着,我犯了一个错误,“外面天气怎么样?”我问。她对这个问题似乎毫不奇怪。难道她已经发觉我是一个盲人了?不过,她接下来的一句话马上使我疑团顿释。

 “你干吗不自己看看窗外?”听上去她安之若素。

  我沿着座位毫不费力地挪到车窗边。窗子是开着的,我脸朝着窗外假装欣赏起外面的景色来。我的脑子里能够想象出路边的电线杆飞速向后闪去的情形。“你注意到没有?”我冒险地说,“好像我们的车没有动,是外面的树在动。”

  “这是常有的现象。”她说。

  我把脸从窗口转过来,朝着姑娘,有那么一会儿,我们都默默无语。“你的脸真有趣。”我变得越发大胆了,然而,这种评论是不会错的,因为很少有姑娘不喜欢奉承。

  她舒心地笑了起来,那笑声宛若一串银铃声。“听你这么说,我真高兴,”她道,“谁都说我的脸漂亮,我都听腻了!”啊,这么说来,她确实长得漂亮!于是我一本正经地大声道:“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啊。”

  “你真会说话。”她说,“不过,你干吗这么认真?”

  “马上你就要下车了。”我突然冒出这么一句。

  “谢天谢地,总算路程不远,要叫我在这里再坐两三个小时,我就受不住了。”然而,我却乐意照这样在这里一直坐下去,只要我能听见她说话。她的声音就像山涧淙淙的流水。她也许一下车就会忘记我们这次短暂的相遇,然而对于我来说,接下去的旅途中我会一直想着这事,甚至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也难忘怀。

  汽笛一声长鸣,车轮的节奏慢了下来。姑娘站起身,收拾起她的东西。我真想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长发散披在肩上?还是留着短发?

火车慢慢地驶进站。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

“再见!”姑娘说。

  她站在靠我很近的地方,从她身上散发出的香水味撩拨着我的心房。我想伸手摸摸她的头发,可是她已飘然离去,只留下一丝清香萦绕在她站过的地方。接着门“砰”地一声关上,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2)。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列车员嘴里一声哨响,车就开动了。

  列车慢慢加快速度,飞滚的车轮唱起了一支歌。车厢在轻轻晃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我摸到窗口,脸朝外坐了下来。外面分明是光天化日,可我的眼前却是一片漆黑!现在我对面又有了一个新旅伴,也许又可以小施骗技了。

  “对不起,我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吸引人。”他搭讪着说。

  “那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着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注意,”他听上去有些迷惑不解。“不过她的眼睛我倒注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可对她毫无用处——她完全是个瞎子,你注意到了吗?”

 

1.结合全文,赏析“划线一(漫山遍野的大丽花……)”部分的场景描写。(4分)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把我和外面的世界隔了起来”这句话有哪些含义?(3分)

3.小说结尾有什么特点?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4.小说中的“我”和列车上遇到的那位姑娘都是盲人,两人似乎都不大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是盲人。他们这样做是出于怎样的心理?你对此如何评价?结合文本简析。(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