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倦   夜

苏轼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注释】此诗作于儋州(在今海南省儋州市)。络纬:昆虫名,俗称“纺织娘”。

(1)“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用简要的语言分析说明。(4分)

答:                                                                             

                                                                                     

(2)这首诗以一个“倦”字引出下文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4分)

答:                                                                             

                                                                                  

 

(1)(4分)环境特点是:荒僻(僻远、冷寂)、凄清。(1分)运用了衬托、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用“一犬吠”衬托环境的荒僻;“残月”为静景,“几人行”为动景,动静结合。(2分) (2)(4分)诗歌以“倦”字引出投宿荒村、长夜难眠之事和所见凄凉之景;(2分)诗人想到自己常年奔波,鬓发已白,却像络纬虚织一样,由此表达了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2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曰:“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曰:“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③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②慊:满意,满足。③姚安公:作者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不应预世间事                  预:预测

    B.彼皆阳不识公耳                  阳:同“佯”,假装

C.官太平府时,有疑狱              狱:案件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竟:最终,终于

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      小民各私其身家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        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做法。

    B.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是很难了解到实情的。

    C.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D.太守听了老僧的意见后,停止了这次暗访行动,并于第二天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以表谢意。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译文:                                                                        

(2)公之为郡,不减龚、黄,然微不慊于众心者,曰好访。(3分)

译文:                                                                             

(3)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保护遗产  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

    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和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两大文化节日为契机,以“保护文化遗产 建设和谐文化”为主题的这次大型媒体行动,是文化部、中宣部宣教局、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等十余部门与央视社教中心联合制作的迄今为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力度最强的一次宣传行动。节目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对于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刚刚闭幕的“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作为中国也是世界上举办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个节日,也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我国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切。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自我。

  “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这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的“千锤百炼”存留至今,凝结着历史的必然选择,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这些记忆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固化的或活态的“基因”,历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

  这些年来,由于我国政府以及民间各方面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强化,成效逐步提高。大家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无论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能与时代、与生活、与群众建立联系,那么其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就无从谈起。正因如此,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有活态思维、平民视角、发展眼光:活态思维,就是使文化遗产在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中鲜活起来,在本土与国际的对话中凸显出来;平民视角,就是要探索一条使文化遗产贴近大众的模式,使其在最朴素的“文化回家”当中彰显人文精神和实用价值,充实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发展眼光,就是把文化遗产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锤炼提纯,使之适合我们的时代,而不是固守陈规、一成不变。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包括政府的政策自觉――文化政策的导引和管理;学者的智力自觉――观念与知识的阐述和支持;媒体的宣传自觉――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活态”传承人的传承自觉――文化的自信和坚守;还包括广大民众的参与自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如此,这项传承文明、造福子孙的事业才会曙光照耀、生机一片。

1.下列有关“文化遗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不仅指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更主要的是指极易被人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文化遗产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它凝聚着人类的集体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C.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既包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包括与之相关的文化元素。

D.要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到实处,就必须使其与时代、生活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起来。

2.下列对题目中“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生活和群众联系起来,使之得到保护和传承。

B.“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设立诸如中国文化遗产日这样的纪念性节日,以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

C.“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指要保护各个民族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

D.“延续民族文化的基因”就是要维系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民族的性格和文化身份。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充分显示了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采取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B.文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指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补充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C.“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表明传统文化是彰显民族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的标志。

D.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民间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我国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成效逐步提高。

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问题上,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民族的个性化有所忽视。

B.保护文化遗产,并不代表对文化遗产要全盘肯定与吸收,它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更适合我们的时代。

C.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表演艺术的相关文化元素包括:脚本、脸谱、服装、道具、唱白、舞台设计等。

D.作者提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看法,表达了关于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如何体现,其保护和传承如何实施等方面的见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闲鲜活。

B.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

C.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D.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姐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B.5月4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了《红色箴言》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炉火纯青的朗诵艺术,在场的大学生热血沸腾,深受震撼。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不再那么不知所措。

D.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佩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B.国庆期间,西安大雁塔广场到处是游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非凡。

C.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吃喝玩乐蔚然成风,“喝酒七两八两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会,打牌一晚两晚不睡”,我们一定要狠煞这股歪风。

D.现在有些地方,干部吃喝玩乐蔚然成风,“喝酒七两八两不醉,跳舞三步四步都会,打牌一晚两晚不睡”,我们一定要狠煞这股歪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