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芦...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清寒的早春,阳光已经有些灿烂了,风却依然凛冽,丝丝地割人。

②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砍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被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③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泥土,在那里顽强地越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中越冬的小动物。

④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得苍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

⑤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的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是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是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磐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了。也只有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质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1.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走近芦苇”含义的理解。(3分)

答: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对文章的第③段加以鉴赏。(4分)

答:                                                                         

                                                                            

3.文章第⑤段中写到“我们同样……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结合全文思考“人生的冬天”指什么?(2分)

答:                                                                         

4.明代翰林学士解缙有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而作者笔下的芦苇却是另一番样子。试从“生存环境、作者情感”两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芦苇的不同。(5分)

答:                                                                         

                                                                            

 

1.指靠近滩上那一片客观存在的芦苇;也指作者从芦苇的外在形象去探究芦苇的内在精神。(3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 2.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有力地突出了芦苇不畏严寒的顽强精神。    (修辞与表达效果每点2分) 3.人生会经历的种种苦难:太多的无可奈何(太多保持自我的痛苦和迷惘、没有荣誉的寂寞、被遗忘、遇到的误解和鄙夷的目光等)。 4.①生存环境:解缙笔下的芦苇生长在墙头上,没有厚实的根基;作者笔下的芦苇生长在泥土中,以厚实的泥土为根基。②作者情感:虽都在借物喻人,但解缙是借芦苇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徒有虚名,夸夸其谈的人;作者借芦苇赞美那些能够抵御岁月和生活的磨难,坚强不屈的人。(生存环境2分,作者情感3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吉祥物,是一届运动会的重要标志,广州亚运会祥物是亚运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她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吉祥物取名乐羊羊,形象是运动时尚、积极进取的五只羊,分别取名“乐羊羊”“阿祥”“阿和”“阿如”“阿意”。请对下图中广州2010亚运会吉祥物 “乐羊羊”的形象及其寓意进行解说。(字数50左右)(4分)说明: 6ec8aac122bd4f6e

                                                           

 

查看答案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大师们都有这样的谨严。请比较下面钱钟书先生在《朱光潜》中的原句和改句中加点的词,简述改句的妙处。(3分)                                               

原句:店主取出嘴里的旱烟袋……

    改句:店主拔出嘴里的旱烟袋……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周晓枫的作品,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文末一段“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礼赞之情。

B.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在古代历史学家中堪称绝无仅有,选自《史记》的《报任安书》中作出的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突破了前人,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C.《逍遥游》行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D.金圣叹赞为“千古妙文”的《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曲词古典优雅,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查看答案

选出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       ) 

例句:圣人不凝滞于物

A.之二虫又何知                    

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                    

D.重为乡党所笑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词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九岁不行,零丁孤苦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C.渔父莞尔而笑                    

D.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