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共15分)
国学不是一个“圈”
魏英杰
①已故作家王小波讲过一个驴和马的故事,大意是:驴来到草原上,看到了马,以为是表亲,于是快乐地奔了过去。草原上的马却从没有见过驴这玩意儿,以为是魔鬼,便被吓得一哄而散。
②如今的驴已在草原上疯狂繁殖,看似取代了马的主宰地位;被驴吓着的马,开始联络草原上所有的“原生动物”,一致对抗反客为主的驴。这样说,是因为想起了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的事。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
③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给出的定义,乃“一国所有之学也”。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是国学,明清小说,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是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将咸菜当鸡肉卖,你愿意吗?
④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那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拉郎配,在圈内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能各说各话。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有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⑤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但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妙微深之处,其中甘苦喜乐,唯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的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
⑥当然,学术研究是孤独的事业,搞学术却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⑦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⑧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还体现了一点文化危机感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词而沾沾自喜,不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⑨“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的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
⑩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流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在全球化格局下,国学研究者有必要重新审视这种不无偏狭的文化观。——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4分)
A.第一、二段中“驴”指的是源于西方的文化,“马”指的是国学。 |
B.所谓的“国学”里优劣参杂,不能笼统地提“振兴”国学。 |
C.国学研究者一定要做到安贫乐道,甘于淡泊,远离时尚。 |
D.“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的事实,证明了“振兴国学”的提法是不妥的。 |
E.文章结尾处,作者引用王小波的话,表达了对国学研究前景的忧虑。
2.下列对待传统文化的各种态度中,不属于作者所反对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 |
B.文化自大心态 |
C.中、西文化冲突论 |
D.文化危机感 |
3.作者反对“乾元国学博客圈”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出。(4分)
①
②
③
④
4.根据文意,“国学不是一个‘圈’”,说说作者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国学研究?(4分)
请以《破例》为题,写一篇文章,800字左右,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释:狙:猕猴)
1.与“山之果,公所树与”中的“树”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B .其术穷矣
C .群狙皆畏苦之 D .昂其值,居为奇货
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1)楚人谓之狙公 (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3)群狙皆畏苦之 (4)山之果,公所树与
(5)相与伺狙公之寝 (6)一旦有开之
A .(1)(3)/(2)(4)(5)(6) B . (1)(3)(6)/(4)(5)/(2)
C .(1)(4)(5)/(3)(6)/(2) D .(1)(2)(3)/(4)(5)(6)
3.翻译: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3分)
译文:
(2)文中众狙对狙公的态度由 到 ,说明
。与此文类似,借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文章,我们还读过柳宗元的 《 》 。(请写出作品名称) (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22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每题1分,共4分)
①驼业种树 ( ) ②其实害之 ( )
③故病且怠 ( ) ④其亦有类乎 ( )
2.下列“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 .旦视而暮抚 B .字而幼孩
C .鸣鼓而聚之 D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下列句子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3分)
A .官理,非吾业也
B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 .故不我若也 D .微斯人,吾谁与归
4.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①名我固当 ②旦视而暮抚 ③早实以蕃
④其筑欲密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⑧故木之性日以离矣 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柳宗元,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
B.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着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而柳宗元则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 |
C.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
D.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对农民的残酷无情的剝削,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一贯风格。 |
6.翻译下列语句:
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分)
②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分)
文学常识考查(每题2分,共4分)
1.下列古人称谓中,属于以“号”来称呼的是:( )
A柳子厚
B苏东坡
C陶彭泽
D左太冲
2.从体裁上看,左思的《咏史》和陶渊明的《饮酒》同属于:( )
A古体诗
B近体诗
C律诗
D绝句
名言名句默写(8选6,每空1分,共6分)
1.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2.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英俊沉下僚。(左思《咏史》)
5.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6.故天子 ,皆关民命。(蒲松龄《促织》)
7.谁言寸草心, 。(孟郊《游子吟》)
8.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