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在澳...

阅读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在澳大利亚考驾驶执照,有关交通法规的书上,第一条就是交通部长给初学驾驶的人的忠告:“学习交通规则的本质是懂得和别人分享道路。”

 

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3分)
南公①某文所书皆建昌②南城人。曰陈策,尝买骡,得不可被鞍者,不忍移之他人,命养于野庐,俟其自毙。其子与猾驵③计,因经过官人丧马,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既售矣,策闻,自追及,告以不堪。官人疑策爱也,秘之。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其人曰:“向见君帑⑤有之,今何靳?”策曰:“然,有质钱而没者,岁月已久,丝力糜脆不任用,闻公欲以嫁女,安可以此物病公哉!” 取所当与银器投炽炭中,曰:“吾恐受质人或得银之非真者,故为公验之。”
曰危整者,买鲍鱼。其驵舞秤权阴厚整。鱼人去,身留整傍,请曰:“公买止五斤,已为公密倍入之,愿畀我酒。”整大惊,追鱼人数里返之,酬以直。又饮驵醇酒,曰:“汝所欲酒而已,何欺寒人为?”
曰曾叔卿者,买陶器欲转易于北方,而不果行。有人从之并售者,叔卿与之,已纳价,犹问曰:“今以是何之?”其人对:“欲效公前谋耳。”叔卿曰:“不可,吾缘北方新有灾荒,是故不以行,今岂宜不告以误君乎?”遂不复售。而叔卿家苦贫,妻子饥寒不恤也。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南公:即吕南公,北宋学者。 ②建昌:郡名,今江西南昌一带。   ③驵:音zǎng ,市场经纪人。 ④亢亢:指骡子的脊骨高。   ⑤帑:音 tǎng,库房。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向    质    果   缘
2.下列“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自追及,告以不堪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即磨破骡背,以炫贾之

D.闻公欲以嫁女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其驵舞秤权阴厚整”中“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子与猾驵计

B.则或咎其欲出者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其孰能讥之乎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策请试以鞍,亢亢终日不得被,始谢还焉。
5.危整对驵的态度是                                    ;事例中三人的共同品质是                                 。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3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
属      如     愀然     卒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与“顺流而东也”中“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侣鱼虾而友糜鹿

B.火尚足以明也

C.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3.下列句子中和其他三句不同句式的一句是(   )(2分)

A.而今安在哉

B.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为其然也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语出三国时代的曹操所写的       (1分)
6.“孟德困于周郎”指的是                  (填战役) 的往事。作者列举往事的目的是                                                           。(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下列各题。(5分)
菩萨蛮
李弥逊
江城烽火连三月,不堪对酒长亭别。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     风高帆影疾,目送舟痕碧。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
[注释] 写于南宋初年。作者送别妻子去南方。
1.“江城烽火连三月”化用了诗人        《春望》诗中的句子。(1分)
2.对作品赏鉴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点出了离别时的特定背景,为避战乱,送别妻子去南方。

B.“休作断肠声,老来无泪倾”描绘了一幅夫妻惜别的画面,折射出他们内心不堪其悲的难言之痛。

C.“锦字几时来?薰风无雁回。”写出了丈夫盼望妻子寄回家书的急迫心情。

D.这首词描述了词人送别妻子的全过程,创造出了送别的浓郁的悲剧氛围。

3.对作品中的划线句,请选择某一角度写一段赏鉴文字。(2分)

 

查看答案

(1)                ,长安不见使人愁。
(2)是处红衰翠减,                   。
(3)                      ,乾坤日夜浮。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
(5)白云回望合,                     。
(6)人生得意须尽欢,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12分)
文人与山
⑴“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这是余秋雨的一句话。不排除文人的自作多情,但不得不承认,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⑵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于是,泰山成为天下名山。这引得无数文人都想登到山顶,领略一下“小天下”的滋味。杜甫就发过宏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后来还真登上了泰山之巅,在日观峰看日出。
⑶“凌绝顶”就真的征服了山吗?孔子、杜甫,虽已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绚丽的浪花,但作为肉体的生命终究如电光石火逝去,而泰山仍然巍峨屹立。正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⑷看来,山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暗含时间的张力,“踏遍青山人未老”的精力和豪情,终究敌不过铁定的自然规律。山就像一位稳重、长寿的智者,无言然后德厚,让人心生敬仰。
⑸至于诗意地山居,一直以来是凡俗之人的奢念。
⑹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里的隐者,如仙人一般缥缈洒脱,我猜想这隐者并不是真有其人,倒像贾岛自己,厌倦了滚滚尘世间的车马喧嚣、人声鼎沸,于是虚拟了一段与童子的对话,也算是“身在红尘,心在青山”的一种吧!
⑺那么纵然征服不了山,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何不坐下来与他交朋友?
⑻“幸有我来山未孤”,不知哪个诗人说的,霸道里面分明有心虚的寂寞,还是像李白那样比较好,独坐敬亭山,把青山作为知己,与之深情对视,“相看两不厌”;辛弃疾也不错,与青山眉目传情:“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种平起平坐,不卑不亢的态度,虽然有一定自恋情结在里面,但真正的“山人合一”,正是这种境界。
⑼而有意思的是,“青山有幸埋终骨”。李白和辛弃疾死后,都魂归青山,算是真正的“山人合一”了。李白去世后,本来是殡于龙山东麓的,但他生前仰慕南朝诗人谢灵运,曾发下过“悦谢家青山”、“宅近青山邻谢眺”的夙愿。五十年后,后人将他的遗骨迁葬于安徽的青山,让他和谢灵运做了“邻居”;而辛弃疾去世后,葬于江西铅山县的阳原山中,当地人为了纪念辛弃疾,改此山为稼轩山。
⑩山是文人远隔尘世、隐居避世的一个古典的符号,文人的魂梦总与青山相牵。
⑾很喜欢元朝宋方壶的《山坡羊》那句“青山相待,白云相爱”。后来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作者为了表现黄蓉的聪明伶俐,写她面对“渔樵耕读”中的樵子,唱的正是这首《山坡羊》。后来有人戏称这是“宋代才女唱元曲”,金庸写书时可能尚未想到这一点,但也说明他对这首曲子太喜欢了,以致犯下一个常识性的错误。青山相待,白云相爱”,视富贵如浮云、隐居青山不求功名的洒脱,何等令人向往!
⑿青山不仅可以做朋友,还可以当书来读。
⒀清代文人葛庆增有诗云:“书是青山常乱叠,灯为红豆总相思。”
⒁书是青山,这是文人专用的比喻,非常绝妙。
⒂反过来说,青山其实就是一本书。
⒃走近一座青山,就是打开一本好书,崎岖的山路恰似跌宕的文思,巧夺天工的奇石宛如字字珠玑,游山像读书,既有“山重水复”的困惑,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⒄而登不同的山,就是读不同的书,即使是登同一座山,也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就像同一个人各个年龄段读一本书,滋味不尽相同。
⒅初次见山,是见山是山,这是读山的第一境界,正像读书的第一阶段,初读一本书,是见书是书,只是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
⒆然后,见山不是山,正如见书不是书,阅读者开始怀疑、探究。
⒇最后,见山还是山,终于了悟,正如见书还是书,不过这是读懂了人生这部大书。
1.根据文意,解释第(3)段中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含义。(2分)
2.文章主要写了三点内容,它们是(2分)
山不能被征服,只能让人敬畏。
                             
(3)                             
3.简述第(11)段中“青山相待,白云相爱”的修辞表达作用。(2分)
4.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山,大致是由于对山的敬畏之心。

B.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其中蕴涵着诗人寻求归隐的思想感情。

C.只有死后归葬于山,才能体现文人“山人合一”的精神理想。

D.举金庸之例说明文人创作中也会有小瑕疵的。

E.“见山是山”在初次和最后一次的含义是不同的。
F.山是可以用来读的,因为它是你的朋友。
5.文章最后把山比成书,是为了突出                                    (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