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①“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①“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②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③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个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做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④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⑥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⑦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则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1.(2分)第⑤段中“中转站”的含义是            
2.(3分)用“蚁族”来称呼这个特殊的群体,是因为两者之间有                     等相似特征。
3.(3分)根据③④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蚁族”产生的原因。        
4.(3分)联系上下文,为第⑦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1)因为 所以;(2)固然 然而
选项       ;理由                                                     
5.(3分)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在城市中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6.(4分)“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是大部分“蚂蚁”的心声。面对这样的想法,试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1.从居住不稳定到立足于城市的过渡场所。 2.聚居、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卑微、不稳定、普通、不为人关注、辛苦忙碌等……(任选三点) 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们在城市化进程化过程中,为了登上时代列车 4.(2)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强调在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责任所在。 5.D 6.略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40分)
春天到来,小草由枯黄转为嫩绿;一场考试,心情由惆怅转为欣喜;灾难过后,废墟由狼藉转为靓丽;审时度势,金融由危机转为良机……
请以“华丽转身”为题,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4题。(13分)
吴 山 图 记
归有光
①吴、长洲二县,有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②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③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④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尸祝:此处指祭祀。
1.归有光是     代散文家,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散文是《           》。(2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令诚贤也(  )                 (2)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  )
(3)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  )     (4)出示此图,展玩太息(   )
3.简要分析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魏用晦作吴地县令,因政绩显赫被朝廷调入任给事中。

B.魏用晦因给吴地山川增添了光辉,故在任时受到吴地人们的祭祀。

C.韩魏公写了思念黄州的诗,苏子瞻为黄州人把它刻在石碑上。

D.归有光此文,是在看到《吴山图》并受到了魏用晦的请求后而写的。

5.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观点是:                                (用原文,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6.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有所感想,请简要谈谈你的感悟。(2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2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①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②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③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④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词与“亦足以称快世俗”中的“称快”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C.栗深林兮惊层巅

D.青海长云暗雪山E.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2.下列加点词与“以览观江流之胜”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魂悸以魄动

B.娘以指扣门扉曰

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D.成以其小,劣之

3.下列句子中与文中“将何往而非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秦人不暇自哀

C.戍卒叫,函谷举

D.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4分)
(1)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译文:                                                                     
(2)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译文:                                                                     
18.第③段中引入张梦得的事例,其目的是什么呢?(2分)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第11~13题。(7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从诗歌所表现的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1分)
2.请简要分析该诗第一、二句是如何抒情的。(3分)
答:                                                                      
3.结合本诗的后两句,请你简要分析“忆”字在本诗中的妙用。(3分)
答:                                                                                             

 

查看答案

默写(5分)【任选5空,超过5空,按前5空评分】
(1)三山半落青天外,                    。               (李白《登凤凰台》)
(2)想                  ,误几回、天涯识归舟?            (柳永《八声甘州》)
(3)朱弦已为佳人绝,                           。        (黄庭坚《登快阁》)
(4)                ,阴晴众壑殊。                         (王维《终南山》)
(5)千岩万转路不定,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7)是故                       ,教然后知困。             (《礼记 ? 学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