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6分)
岁月的诗篇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墙上。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
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于是,光阴岁月,就像一阵阵呼呼的风或是闪闪烁烁的流光,它最终能给你的只是无奈而频生的白发和消耗中日见衰弱的身躯。为此,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黯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住的唐山市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上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方形铁盒子般的海鸥牌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一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了我个人生活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心、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生活就像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精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日子吗?我便把自己在今年日历的最后一项写的四句诗拿给你看:
岁月何其速,哎呀又一年。花叶全无迹,存世唯诗篇。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摘自《经典美文》2009年第1期)
1.4分)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喜欢日历,厚厚的一本犹如厚厚的一年的日子,撕下一页,犹如一个日子成为过去,面前展开的是一个全新的日子,让人充满喜悦和激动。
B. 逝去的日子如流光一样,染白了头发,照弯了脊背,一个个被扯掉的生命的页码,也带走了思想的活力。
C. 开会、活动、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心情感觉到无奈,对浪费掉的日子倍感痛心,于是将这些没有好好过的日子珍藏起来。
D. 1976年7月28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唐山大地震。作者对这个灾难的日子刻骨铭心,深刻地说明了有些日子已经烙进人们的记忆深处,留给人们痛彻心骨的感受。
E. 不愿扯掉一年最后几天的日历,犹如不愿花光生命的日子,含义深刻,给人的启示:把美好的日子多多地保存,让它们成为岁月的诗篇。
2.文章写唐山大地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结尾说“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你的看法呢?请你就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6)
补写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5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2)剑阁峥嵘而崔嵬, , 。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4)无边落木萧萧下, 。
(5)别有幽愁暗恨生, 。
(6)东船西舫悄无言, 。
(7)同是天涯沦落人, 。
(8) ,往往取酒还独倾。
(9) ,蓝田日暖玉生烟。
(10) ,申之以孝悌之义。
(11)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5) ,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16)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落花
李商隐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15、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有人说诗中“肠断”一词传神,你认为如何?试作简要赏析。(6分)
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
译文:
(2)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以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 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 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 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C. 此世所以不传也 D. 得璧,传之美人
2.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夫晋,何厌之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 孔子曰:“何陋之有
3.《师说》中出现的“师”字大致有如下意义,“老师”“以……为师”“学习”“从师”“具有专门技艺的人”,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⑦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
A. ①③⑤∕②⑥∕④⑦∕⑧∕⑨ B. ①⑤∕②⑨∕③④∕⑦⑧∕⑥
C. ①⑤∕②④⑦∕⑥⑧∕③⑨ D. 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