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歌德的《叙事谣曲》中有一则发人深思的故事:耶稣带着他的门徒彼得远行,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耶稣就让彼得捡起来,不料彼得懒得弯腰,假装没听见。耶稣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并用这些钱买了十几颗樱桃。出了城,两人继续前进,经过的是茫茫荒野,耶稣猜到彼得渴得厉害,就让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彼得一见,赶紧捡起来吃。耶稣边走边丢,彼得也就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于是耶稣笑着对他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小事不干,将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劳。”
读了上面的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柔 和
毕淑敏
⑴“柔和”这个词,细想起来挺有意思的。先说“和”字,由禾苗和口两部分组成,那涵义大概就是有了生长着的禾苗,嘴里的食物就有了保障,人就该气定神闲,和和气气了。
⑵这个规律,在农耕社会或许是颠扑不破的。那时只要人的温饱得到解决,其他的都好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达进步,人的较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单是手中有粮,就无法抚平激荡的灵魂了。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可见胃充盈了之后,就有新的问题滋生,起码无法达至完全的心平气和。
⑶再说“柔”这个字。通常想起它的时候,好像稀泥一滩,没什么筋骨的模样。但细琢磨,上半部是“矛”,下半部是“木”——一支木头削成的矛,看来还是蛮有力度和进攻性的。柔是褒义,比如“柔韧、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百炼钢化做绕指柔……”,都说明它和阳刚有着同样重要的美学和实践价值。
⑷记得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越高越好啦!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⑸于是我第一次明白了,柔和有时比风暴更有力量。
⑹柔和是一种品质与风格。它不是丧失原则,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一种不曾剑拔弩张,依旧扼守尊严的艺术。柔和是内在的原则和外在弹性充满和谐的统一,柔和是虚怀若谷的谦逊和冷暖相宜的交流。
⑺现代人在风驰电掣的忙碌中,是多么期望自己和他人的柔和啊。不信,你看看报上的征婚广告,尽是征询性格柔和的伴侣,人们希望目光是柔和的,语调是柔和的,面庞的线条是柔和的,身体的张力是柔和的……
⑻当我们轻轻念出“柔和”这个词的时候,你会觉得有一缕淡蓝色的温润,弥漫在唇舌之间。
⑼有人追索柔和,以为那是速度和技巧的掌握。书刊上有不少教授柔和的小诀窍,比如怎样让嗓音柔和,手势柔和……我见过一个女孩子,为了使性情显出柔和,在手心用油笔写了大大的“慢”字,天天描一遍,掌总是蓝的,以致扬手时常吓人一跳,以为她练了邪门武功。这女孩并为自己规定每说一句话之前,在心中默数从1到10……她除了让人感到木讷和喜怒无常外,与柔和不搭界。
⑽一个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对外在柔和形式的摹仿和操练,都是沙上楼阁。
⑾看看天空和海洋吧。当它们最美丽和博大、最安宁和清洁的时候,它们是柔和的。
⑿只有成长了自己的心,才会在不经意之间,收获了柔和。
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我们的身体柔和了,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
⒁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愿你一定在某一个清晨,感觉出柔和像云雾一般悄然袭身。
1.文中第4段和第9段分别写了作者自己做医学生时的一件往事和一个女孩子的故事,举这两个例子各有什么用意?(4分)
2.根据文意,理解最后一段中“柔和,是力量的内敛和高度自信的宁馨儿”这句话的内涵和作用。(6分)[来
3.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强调现代人“期望自己与他人柔和”这一现象?(4分)
4.联系全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从造字法的角度分别对“柔”与“和”作一番解释?(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 10分)
开琼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铁马秋风大散关 。 (陆游《书愤》)
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辘辘远听,____________ 。 (杜牧《阿房宫赋》)
,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鸿雁长飞光不度,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袅袅兮秋风, 。 (屈原《湘夫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鱼游春水
无名氏
秦楼东风里,燕子还来寻旧垒。馀寒犹峭,红日薄侵罗绮。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轻窣黄金蕊。莺啭上林,鱼游春水。
几曲阑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应怪归迟,梅妆泪洗。凤箫声绝沉孤雁①,望断清波无双鲤②。云山万重,寸心千里。
注:①“孤雁”出自《汉书•苏武传》,汉使诈称汉昭帝在上林苑射雁,雁足上有苏武捎来的帛书。② “双鲤”出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孤雁”“双鲤”都代指书信。
1.参照注释,再从词中的“应怪归迟”、“梅妆泪洗”等词句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绪?(3分)
2.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作一个简要赏析。(4分)
把前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1.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鲍叔知其贤 其为政也
B.管仲富拟于公室 乃设九宾礼于庭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下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 )
①鲍叔知其贤 ②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③鲍叔遂进管仲 ④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⑤故论卑而易行 ⑥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管仲后来家业非常富足,有“三归”、“反坫”,可齐人并不认为他奢侈。管仲的子孙在齐国享受世禄,十几代有封邑。
B.管仲早年和鲍叔经商,老是赔本,做了齐国的相之后,才慢慢展露了他的才华,他利用地处海滨的便利,发展经济,使齐国强大起来。
C.齐桓公做公子时与公子纠是对手,但他即位后却能重用公子纠的亲信管仲,可见其心胸开阔,难怪他最后能成就一代霸业。
D.鲍叔牙这个人不太优秀,但他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