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全球暖化,还是新...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全球暖化,还是新冰河期

吵吵嚷嚷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11月才在印尼巴厘岛落幕,世界各国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措施的争吵刚从耳边消失了没几天,中国就遭受了雪灾,部分地区甚至是半个世纪不遇的超大雪灾,受灾人口超过1亿。不仅在中国,去年12月,加拿大和美国也相继出现了大雪灾;更离奇的是今年1月11日,巴格达竟然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怎么昨天报纸上刚刚还在讨论全球变暖呢,今天就哪里都暴雪了呢?”

这次大雪灾究竟和全球变暖有没有联系呢?还是如一些报刊所引述的“科学家”所说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先平个心气,下面请听细细道来:

先来聊聊气候是怎么回事。通常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的意思,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这都依赖于探讨的问题而定。当我们考虑人为因素所导致的气候变化时,这个时间尺度在十年以上。在使用气候仿真模型模拟捕捉气候变化趋势时,输入的以往天气数据通常都在数十年以上甚至更长。在这样长的时间范围内,像暴风雪、旱灾、台风、寒潮等等这些偶然性的极端天气的影响就会被拉平。为了平衡不确定性的影响,在模拟时还可能需要设置若干次不同的初始状态,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就更可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基本趋势。

也正因为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那么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结果,就是一些特定灾害性天气,如强降水引发的洪水,发生的几率增高、强度增大了;而另一方面,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则有下降的趋势。

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基于这一事实,同时也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气象台一般只发布未来3天的天气预报,想要做更长时间的预报,它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就会显著下降。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也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如此说来,那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还有个准吗?对于天气预报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预报期初始的地球背景物理资料,在此基础上经过计算机模拟推算,最终才能得到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具体的天气预报结果。而这些背景资料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即因为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全球地表温度已经并且将持续上升,由此而导致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多、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等的背景因素,也就可以预测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而另一些灾害,如寒潮所带来的极度寒冷的发生机会和严重程度,则会下降。

在日常概念中,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事实上,在拉平极端天气因素的影响之后,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后果才会显现出来。在面对眼前暴雪的同时,我们如果再能联想到前几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地区出现的暖冬现象,以上的解释就更加容易理解了:原来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1.对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的说法是正确的。

B.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是不可靠的。

C.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没有像气象学上这样的系统和严格。

D.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气象学上所说的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现象和要素的平均值。这个“长期”, 通常在十年以上。

B.人为增加气候系统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使与极低温相关的灾害如霜冻,发生的几率和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C.对于已经发生的单一天气事件,要从气候变化角度来确切推断其发生的来龙去脉,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天气的决定因素上,偶然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会大到无法清晰预测的地步。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遭受雪灾,巴格达也百年不遇地下起了雪。这说明“全球变暖”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B.这次大雪灾说明:气候并没有变暖,地球正在进入一个新冰河期。

C.气候是“长期”天气的平均反映,只依靠过去或未来短短数年的天气现象来支持或者反驳全球变暖的事实,都是不现实的。

D.根据目前已知的气候变化趋势,可以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1.D 2.A 3.C 【解析】 1.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是全文的中心。 2.“通常在十年以上”有误,原文是说“可长可短,短可以是数月,长则可至数千万年”。 3.A、B错,因为“从较长远的角度来看,气候变化和一次的短期极端天气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D.“明年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错,原文是说“在长期未来的全球范围内,灾害性的极端天气出现的频度和强度将会增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2010年1月5日,气象专家对近期北京地区大雪降温天气的解读。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35个字)(6分)
北京1月份的平均降雪量是2.6到2.7毫米,可是这一次北京的平均降雪量可以达到13毫米。因为从天气环流的形势来看,这次冷空气比较强,它的前锋有一股从东北地区南下,冷空气的前锋就有点偏东风,把海洋上比较湿润的空气输送到大陆来,两股冷空气合并抬升就在中间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辐合区,就形成了降雪。历史上北京1月上旬日降雪量最大的极值也就是6毫米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一倍以上。这次降雪,积雪比较厚,因为温度低,大风还在后面,温度低,雪就积起来了。北京地区的积雪厚度平均达到了10到20厘米,最厚的地方可能达到30厘米,在历史上这样的积雪厚度也是比较少见的。这次强冷空气突袭,而且雪后即降温,所以感觉温度比较低。近30年北京的极端最低温度是零下15度。1951年曾经出现过比这个还要低的温度,这次可以说接近了30年来的历史极值。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3分) (    )

A.现在字典词典有从俗从误的倾向,改来改去,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规范”很不规范,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B.夜幕降临,从宾馆的阳台望下去,偌大的都市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里几十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C.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D.大量的留学生在海外已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来,否则,楚材晋用,太可惜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做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从之。八年春,又言:“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帝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循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去:距离。

B.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输:运送。

C.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俟:等待。

D.饥民攘食人一牛攘:偷窃。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3分)
①请得沐阳五百人为助              ②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③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  ④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⑥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洪熙年间,李信圭因贤良被举拔担任清河知县。当地百姓好盗墓、纵火,李信圭设立教戒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关注民生,宜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

C.李信圭勤政为民,在担任蕲州知州时,上奏朝廷把被淮安卫卒侵夺的数百顷湖田归还百姓。在淮河水泛滥、百姓财物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李信圭请求朝廷赈灾,并停止岁办物件以及征用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

D.李信圭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让他留任,朝廷于是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后来李信圭死在清河县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译文:
(2)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美眉”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按:“网话文”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普遍流行之后。
“美”与“眉”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法师讳袆,字玄奘……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这两处“美眉”,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美眉”?
先说这个“美”。许慎《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食色,性也”。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美”来修饰“人”的偏正词组“美人”。
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中的“美人”是指吴武陵。《诗经》“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中的“西方美人”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思周室之贤者。”看来“美人”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厚赂珠玉,娱以美女”(这是美人计)。到“美女”一词出现,那么这个“美”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青苔赋》的“妖童出郑,美女生燕”等。
再说这个“眉”。《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眉”有了现在“美眉”中的意思了呢?我们平常讲“眉飞色舞”“眉开眼笑”“眉清目秀”“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汗颜须眉”,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眉来眼去”“眉目传情”,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通话之‘妹妹’,一音之转耳。”“美眉”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1.下列不能够作为“‘美眉’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的论据的一项是(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B.《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说文解字》曰:“眉,目上毛也。”

C.屈原在“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美人”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眉”指作女子的,是苏东坡的诗句:“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美眉”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美眉”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网话文”蔚然成风。

C.现在,“美眉”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的意思是“眼上毛”。

D.文中讲的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美人”是不同的。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眉”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美眉”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黄色美眉”。

B.《说文解字》中说“美与善同意”,所以人们组成了“美人”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似乎也不尽然”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美”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美人”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