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子曰:“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鱼我所欲也》孟子)
③窈窕淑女,                   。                (《诗经·周南·关雎》)
                   ,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屈原)
⑥寄蜉蝣于天地,                     。              (《赤壁赋》苏轼)
(2)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
②所以动心忍性,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诗经·秦风·蒹葭》)
⑤譬如朝露,                   。                    (《短歌行》曹操)                       
                 ,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陶渊明)

 

(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6分) (1)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⑤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权旁落谁之过?
关于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这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朝皇帝的能力不会高到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已经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而已。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研究者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以此来判断这个皇帝素质的高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而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文中多次将明清两朝进行对比,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洪武和永乐两朝外,明朝行政权逐渐由内阁和六部掌握;而清朝则是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B.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力;而清朝的臣子多安于做奴隶,只有汉人大臣想争取权力而已。

C.明朝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而清朝皇帝的能力高,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

D.明朝皇帝比较信任依赖大臣,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而清朝皇帝比较不信任大臣,尤其对于汉人大臣。

2.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一些学者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对他们的这种解释作者进行了否定,下列不属于作者进行否定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明仁宣之后, 是官员的诉求而不是皇帝的昏庸才导致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

B.明朝的仁宣二帝不见得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可是,在满清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 即便皇帝昏庸,也不敢向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C.景泰天顺两朝,官员为自己争取权利和皇帝在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时对大臣的依赖使明朝的行政权转移基本完成。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

D.弘治以后,大臣们的权利意识大增,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这类事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

B.明朝皇帝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是掌握他们的生死,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所以皇帝也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C.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一样,明朝中后期所谓廷议这种事情,皇帝也就只有行使他最高“决议人”的权利了。

D.学界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的特色研究不多,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者们都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有一家英国报纸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作有奖征答。获奖的三个答案是:

(一)一位艺术家殚精竭虑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

(二)小孩在沙滩上忙了一天,用砂石筑成一座堡垒;

(三)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个历经8小时的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命。

看了这些答案,你有何感想呢?请全面理解材料,从三个答案的共性中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C.“三曹”之首的曹操,开创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查看答案

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戍卒叫,涵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本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次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D.为丰富城市生活,市政公司全面规划,修建了三个文化广场,其中一个是将二十多米的深坑夷为平地而建成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