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节选) 余 玮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

             任继愈:一部大书与一座图书馆(节选)
余 玮
1964年,任继愈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他没想到,在这里一呆便是20余年,直到1987年调至北京国家图书馆任馆长,且一辈子的研究主要与哲学挂勾。这位中国尚存不多的“国宝”级哲学大师还出任了社科院宗教所的名誉所长。
建国不久,任继愈和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积极地献身到工作当中,在自己的领域中大展身手。195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了北大教授,他对此非常满意。没想到,在1957年一个有关哲学史定义的会议上,他的发言被一些专门打棍子的“学霸”批判为修正主义。当时,他并没有真正将此事放在心上,也没有想到无论对他还是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这只是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前兆或序幕。
接受采访时,任继愈说:“毛泽东对宗教问题始终是注意的,这一点我原来没有领会,和他交往几次,体会比较深。比如,我过去写过的一些有关佛教史研究的文章,毛泽东都看过。”1959年10月13日深夜,毛泽东忽然把任继愈找去,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书我都看过,接着说:“我们过去都是搞无神论,搞革命的,没有顾得上宗教这个问题,宗教问题很重要,要开展研究。”随即又问他,北大有没有人研究宗教?任继愈说除他搞佛教研究外,还没有人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毛又问,道教有没有人研究,福音书(指基督教)有没有人研究?任答,基督教也没有人专门研究。毛又问,你们哲学系有多少人?任答,师生加起来有500人。于是毛说,500人一个系怎么能没有人研究宗教呢?于是,毛泽东评价任继愈是“凤毛麟角”。
1963年冬天,周恩来访问非洲14国前,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加强研究外国的工作,筹备建立一些研究所,还成立了以廖承志为组长的“国际研究指导小组”。在这个报告上,毛泽东于1963年12月31日作了批示,说这个报告很好,但唯独没有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我们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刊物,不批判神学,就不能写好哲学史,也不能写好文学史和世界史。因为有了这个批示,任继愈于1964年受命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但不久“文革”开始,任继愈经过几番波折后被送往河南信阳干校接受“教育”。
在干校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早上出去参加劳动,晚上回家睡觉,成天很少说话。任继愈为人十分和善,很少有人为难他,但由于在那里光线太暗与劳动过度,他的右眼患了严重的眼疾,左眼视力也受到损害。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经历得太多太多,他自己也懒得花时间去梳理那些点点滴滴的“不愉快”。医生嘱咐他为了保持目力,夜间不能看书和写字。
“文革”后,任继愈从河南回到了北京,世界宗教研究所逐渐恢复原有的建制。上世纪80年代,他重新提出了“儒教说”,并在他主持的世界宗教研究所专门成立了一个儒教室。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挺身而出,试图打破这一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他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继愈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他的这个观点。从1980年《从儒家到儒教》,1982年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宗教》《儒教的特点及其发展阶段》《儒家个性与宗教共性》《儒教是人伦日用的神学》到1984年的《佛教向儒教靠拢》,1986年的《重视儒教的研究》再到1988年的《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他在学术著作上,详细地阐述了“儒教是宗教”的观点。他从儒教的发展与演变、个性与共性、历史与现实等各个方面,透辟地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宗教性特质。他在文章《具有中国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中写道:“儒教作为完整形态的宗教,应当从北宋算起,朱熹把它完善化。多年来人们习惯地称为理学或道学的这种体系,我称之为儒教。”同时他认为,宗教之所以是宗教,有它的本质部分和外壳部分,本质是信仰与追求,外壳是信奉对象、诵读经典的组织形式。儒家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其本质部分就是提倡禁欲、重“忠孝”、尊“三纲”,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它比较适应大一统国家的生存要求。而其外壳部分则是,它信奉“天地君亲师”,这符合宗教外壳的组织形式。对于一个宗教的认定,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质,而不在于形式。
任继愈的“儒教就是宗教”的学说,在学术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并由此引发了近20年的哲学大讨论。这个论点已经慢慢被人认同,而这种认同感,直接又与华人的自我文化价值认同紧密相连。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始终认为思想文化的研究也要从国情出发,而“多民族统一大国”则永远是中国的国情。当然,他仍然坚信人类走到某一天,有可能便会进入“大同社会”。国家组织消亡,而宗教与哲学依然存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术研究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然而任继愈先生却始终保持了对学术研究的积极态度,并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作为。

B.建国后,我国的宗教学研究处于落后状态,毛泽东同志对这种情况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做了具体的指示,于是任继愈开始进行对佛教的研究工作。

C.任继愈先生提出的“儒教是中国的宗教”理论不同于当时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但经过几十年的论证,这一观点渐渐得到认同。

D.任继愈认为佛教和道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各阶层,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亚于儒教。

E.本文通过对任继愈先生相关事迹的描述,表现了这位“国宝”级哲学大师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学术品格。
(2)文章三、四自然段两次写到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宗教学研究的指示,这在文章内容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在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公认“中国无宗教”时,任继愈却认为,中国的儒教就是宗教,而教主就是孔子。任先生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请分条作答。(6分)
答:                                                                        
                                                                             
(4)文革期间,任继愈显得十分“乖巧”,成天很少说话。80年代,他却提出“儒教说”试图打破思想界公认的“中国无宗教”学说。对于这位哲学大师自己的人生哲学,你有何评价,请结合文章简要论述。(8分)
答:                                                                        
                                                                             

 

(1)BD(B项“严厉的批评”不合文意,任继愈也不是这之后才开始进行对佛教的研究工作的。D项“佛教和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不亚于儒教”不合文意。)高考+资-源-网 (2)①介绍了建国初期宗教学研究人才比较匮乏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同志对宗教学研究的高度关注。 ②反映了任继愈先生从事宗教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算是“凤毛麟角”)。 (每点3分,共6分。) (3)①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不然不可能维系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和民族。 ②儒家的本质部分是提倡禁欲、重“忠孝”、尊“三纲”,这既是宗教思想,也是政治思想。 ③儒教信奉“天地君亲师”,这符合宗教外壳的组织形式。 (每点2分,共6分。) (4)参考观点 ①任继愈先生能屈能伸,在恶劣的环境中很好的保护自己,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发挥才能。 ②任继愈先生对政治(生活)上的波折可以不介意,对学术上的问题却坚守自己的立场。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有明确观点2分,结合文段分析6分。) 【解析】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每句1分,共6分)
(1)①子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鱼我所欲也》孟子)
③窈窕淑女,                   。                (《诗经·周南·关雎》)
                   ,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
⑤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屈原)
⑥寄蜉蝣于天地,                     。              (《赤壁赋》苏轼)
(2)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论语·泰伯》)
②所以动心忍性,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    《诗经·秦风·蒹葭》)
⑤譬如朝露,                   。                    (《短歌行》曹操)                       
                 ,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陶渊明)

 

查看答案

                    政权旁落谁之过?
关于明朝的政治体制,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体制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
事实上,整个明朝,就只有洪武和永乐两朝的政治体制非常接近于后来的满清。到了仁宣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皇帝的行政权开始逐渐萎缩。必须承认这样的演变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这是符合一个国家在稳定之后的官员的诉求的。并不是什么皇帝昏庸才导致的。明朝的仁宣二帝会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相反,在满清即便皇帝昏庸,官员也不敢有这样的诉求,这个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又怎么敢和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这种转移景泰和天顺两朝基本完成,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用礼仪道德束缚皇帝,对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们能争取到越来越多的权力。而皇帝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全国的政务,所以需要依赖内阁和六部大臣来帮助自己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清朝皇帝的能力不会高到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只是他们死守着他的权力不信任大臣尤其是汉族大臣而已。而清朝朝廷里想争取权力的也就只有汉人大臣而已。所以明朝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扩大。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已经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而已。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可惜的是我们的许多研究者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以此来判断这个皇帝素质的高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而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       
(文章有删改,题目是编者加的)
1.文中多次将明清两朝进行对比,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除洪武和永乐两朝外,明朝行政权逐渐由内阁和六部掌握;而清朝则是中央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

B.明朝的官员敢于直谏皇帝,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力;而清朝的臣子多安于做奴隶,只有汉人大臣想争取权力而已。

C.明朝皇帝实事求是地需要依赖大臣们给自己做参谋;而清朝皇帝的能力高,足以一个人处理所有国家事务。

D.明朝皇帝比较信任依赖大臣,如在景泰时,景泰皇帝依赖于谦,天顺时,英宗依赖李贤;而清朝皇帝比较不信任大臣,尤其对于汉人大臣。

2.一句“皇帝昏庸”似乎成了一些学者解释明朝所有政治问题的“万应锭”,对他们的这种解释作者进行了否定,下列不属于作者进行否定的依据的一项是(3分)

A.明仁宣之后, 是官员的诉求而不是皇帝的昏庸才导致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

B.明朝的仁宣二帝不见得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可是,在满清朝廷的官员都把自己当奴才, 即便皇帝昏庸,也不敢向皇帝逐步地索要行政权。

C.景泰天顺两朝,官员为自己争取权利和皇帝在具体地执行行政权力时对大臣的依赖使明朝的行政权转移基本完成。这也不是什么皇帝昏庸造成的。

D.弘治以后,大臣们的权利意识大增,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几乎完全地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

3.下列关于文章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这类事可以看出,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了。

B.明朝皇帝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是掌握他们的生死,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所以皇帝也只能逐渐地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C.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一样,明朝中后期所谓廷议这种事情,皇帝也就只有行使他最高“决议人”的权利了。

D.学界对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的特色研究不多,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者们都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多少次的比较上,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

 

查看答案

写作(50分)

有一家英国报纸以“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为题,作有奖征答。获奖的三个答案是:

(一)一位艺术家殚精竭虑完成了一件作品,望着作品吹口哨;

(二)小孩在沙滩上忙了一天,用砂石筑成一座堡垒;

(三)外科医生完成了一个历经8小时的手术,终于救活了一条命。

看了这些答案,你有何感想呢?请全面理解材料,从三个答案的共性中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快乐的理解。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作者相传为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

B.被鲁迅先生誉为“西汉鸿文”的贾谊与晁错的政论文,论事说理,切中要害,分析利弊,具体透彻。其代表作有贾谊的《论积贮疏》、晁错的《论贵粟疏》。

C.“三曹”之首的曹操,开创了以“建安风骨”著称的新风气。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D.《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述孔子的言行,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文学、教育等各方面,是了解儒家学说最直接、最宝贵的资料。

 

查看答案

下面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B.戍卒叫,涵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估名学霸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