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铭”是概括墓主人人生状态、理想追求、思想言论的文体,可用一人称,也可用三人称,但都言简意赅,富于特色。如:
沈从文: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海明威:恕我不起来了!
请仿此方式为下列人物(选二)写一墓志铭,要求简练生动。(6分)
鲁迅、苏轼、盗墓贼
A.
B.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两题均做者取第一题)(5分)
①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 , 。(《诗经·秦风·无衣》)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诗经·邶风·静女》)
②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短歌行》)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 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孤山:在杭州西湖,多梅树。
乔吉,元曲后期代表作家。其一生潦倒,作品内容多表现消极厌世思想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艺术上清丽质朴,雅俗兼备。
①曲中“梅”的意象有何特点?作者借此欲表达什么?(4分)
②此曲写梅,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表达作用?请简要分析。(说出二种即可)(4分)
作文(10分)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引述了一项英国科学家进行的实验:科学家在许多同时生长的南瓜上加上质量不同的砝码,有的几克,有的几十克,有的几百克,有的几千克,其中一个南瓜压得最多,从最初的几克逐步加压,到它成熟时已经加到了几百斤。科学家把这些加压的成熟了的南瓜摘下来,试着用刀把它们剖开,看它们的质地有什么不同,别的南瓜随着手起刀落迎刃而开,而那只承受压力最大的南瓜却把刀弹开了,把斧头也弹开了,最后只好用电锯把它们锯开。测验的数据令人难以置信,这只南瓜果肉的强度竟然相当于一株成年的树干!
于丹说,这其实是一个“生命的实验”,面对这样令人瞠目结舌的实验结果,“在当今社会这样的竞争压力下,我们有理由不提前成熟吗?”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写出作文大纲,字数不少于100字。
依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填空。(4分)
北大教授张颐武在谈论时尚时说道:“时尚就是比普通人的生活快半步。”那么快一步叫什么,慢一步又叫什么呢?请分别用一个双音词来说明。
快一步叫 ,慢一步叫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20分)
都江堰
余秋雨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中国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悟了一个连孩童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然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
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继,命令自己的儿子作三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三个石人已经损坏,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出土的石像现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对李冰是怎样评价的?(6分)
(1)
(2)
(3)
2.“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在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6分)
(1) (2分)
(2) (4分)
3.第四段作者写自己“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土木工程师’,立即追想到了李冰。”作者产生这种联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写都江堰,赞颂了都江堰的倡修者李冰;呼唤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即当官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实实在在为人民办事,才会受到人民的赞扬。 |
B.“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作者在这里采用拟人的手法,赞颂都江堰将不断造福于后人。 |
C.作者借一位现代诗人的诗句“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赞扬李冰忠于职守,至死不变的情怀。 |
D.作者“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表明了李冰的精神和政治取向将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