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莫听”二字主观色彩强烈,有外物不值得放在心上的意思。 |
B.“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句显示出作者雨中前行的洒脱和从容。 |
C.“吹酒醒”三字间接交代作者是在带有醉意的状态下出游的。 |
D.“萧瑟处”在词中是指凄凉荒凉、没有生机、无人游历的地方。 |
2.对这首词中语句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在风雨中行走而无畏,可见作者乐观的人生态度。 |
B.下片写斜照相迎,突显了作者渴望重返政坛的勃勃雄心。 |
C.“风雨”语意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人生中的坎坷。 |
D.全词即景生情,写眼前景,寓心中事,谈自己的人生感悟。 |
关于曾卓的诗作《悬崖边的树》的鉴赏,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 平原的尽头 /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 它的弯曲的身体 / 留下了风的形状 / 它似乎即将跌进深谷里 /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首先是远景。“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喻指正义的进步的时代潮流,展示了“树”生存的社会环境,“奇异”是说风具有卓尔不凡的品质。 |
B.接着是近景。不管处境多么孤寂,“悬崖的树”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向往。“倔强”,体现它逆境中的坚定。 |
C.最后是特写镜头。树那凌空欲飞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 |
D.遇磨难而不消沉,经风雨而不易其志,悬崖边的树欲倒却又傲然挺立,可以被看作理想化人格的象征。 |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欢 乐
何其芳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
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
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
A.这是一首柔美的小诗,其最大特色是:诗人用通感的手法,借助各种感官知觉,以具体的比喻意象,呈现了自己对欢乐这一高度抽象情感的层层体验。 |
B.第一节,诗人借助听觉和色彩视觉,将欢乐的深层美及其深层体验呈现在读者面前。欢乐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轻松明丽的一种心象景观。 |
C.第二节,诗人则调用触觉和视觉,敏锐地抓住欢乐沁人心脾、暖人身心地表层审美特质及其体验。欢乐是一份能够使心灵“微微颤抖”的慰藉、关怀和呵护。 |
D.第三节,诗人将动态的视觉、嗅觉和听觉,交替使用,勾勒出欢乐如水中花、雾中月的飘忽不定,把自己从欢乐的沉思冥想中突然拉回铁一般冷酷的现实,暗示了现实中没有乐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郁、孤独和彷徨。 |
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对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篱笆那边
[美·狄金森]
篱笆那边/有草莓一棵/我知道,如果我愿意/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A.这首诗形式短小,语言简朴,但又给人无限的遐想。 |
B.诗的结尾意味深长,无疑是对“上帝”调侃。 |
C.诗借孩子的口吻写,既充满童趣,又富有哲理。 |
D.此诗主旨在于反映人们在追求美好事物过程中的艰辛。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那些在各条战线上以积极进取、不折不挠对待生活和工作的人,才是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对象。 |
B.可燃冰是海底极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足够人类使用一千年,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成为21世纪的新能源。 |
C.艾青自抗日战争以来,目睹祖国河山惨遭践踏,人民蒙受深重苦难的历史,在《我爱这土地》中喷发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
D.专家们认为,致使这个地区工业生产落后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高,职责不清,体制不顺,投资不足造成的。 |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__ ,就在沉默中灭亡 。
②老板经常告诫员工,不能只为__而不顾信誉。
③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__,应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使用的。
A.暴发 赢利 场合 |
B.爆发营利场合 |
C.爆发 营利 场所 |
D.暴发赢利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