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惘然捉襟见肘寂漠羽扇纶巾烦躁 |
B.苍海相形见绌飘渺礼上往来琢磨 |
C.国粹分道扬镳冷炙无精打采偏裨 |
D.豆寇暴殄天物潦倒娇揉造作峥嵘 |
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寒伧(cāng) 醪糟(láo)铁砧(zhēn) 掎角(jǐ)烙印(lào) |
B.涟漪(yī)晕眩(xuàn) 凛冽(lǐn)偌大(ruò)扭捏(ní) |
C.采撷(xié)敌忾(kài)咋舌(zé)饶舌(láo)剔牙(tī) |
D.心扉(fēi)怏怏(yāng) 和煦(xù)无恙(yàng)皈依(guī) |
作文(40分)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请以“人与路”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默写(8分)
①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现代文阅读(10分 )
①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②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章第①段中划线句子说江南的冬天“不但感不到岁时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的依据是什么?(至少要找出三点,3分)
⑴
⑵
⑶
2.作者写江南雪景,并未进行描写,而是引用了四句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2分)
3.作者说自己的笔是“愚劣”的,你同意吗?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5分)
文言文阅读:(30分)
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逝者如斯
_____________ (2)而未尝往也 (3)而吾与子之共适_________
(4)而卒莫消长___________
(5)肴核既尽,杯盘狼藉_____________
(6)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