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 忆飞飞 韩少功 ①姐夫是一个从国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5分)。

忆飞飞

韩少功

①姐夫是一个从国企退休的高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做鸡舍,挖粪池,打竹椅,把每件事都当军工业务定货,力求优质品率百分之百。听着满院子的鸟声,他似乎又有了一笔订单,拿来锯子、锤子以及卡尺,精心设计,紧张施工,用几块木板打造了一个尖顶鸟舍。里面铺设草须,相当于鸟类的席梦思。圆拱型门窗和门前的阶台,更有五星级宾馆气派,可供童话中王子和公主优雅出入。

②我们兴冲冲将它固定在一棵大树上,一心等待粉红色童话的来临,等待一排排的鸟脑袋在窗口出现。可好几个月过去了,这鸟舍一点动静也没有。很多鸟倒是来过的,也把它打量过的。但它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快又拍打着翅膀飞去,对欧式高尚住宅不屑一顾。

③我们怏怏地颇为沮丧。

④一天,地上有一片落叶在飘动,引来狗和猫的围观和大呼小叫。我们凑上前一看,发现那不是落叶,是一只羽翼未丰的乳鸟,眼睛还不能打开,两只脚也站立不稳,嘴巴倒是奇大,以致整个脑袋就是一张嘴,一支向天空开放着的浅红色肉喇叭,等待着救命的食物。我们查看它的全身,倒没有发现什么伤——大概是被鸟它娘不小心遗落了。

⑤妻子把猫和狗赶走以后,往它大张的嘴巴里滴了几滴水,又掰开米饭,喂入几个半粒,算是给它聊解饥渴。做完这一切,再把它装进一个纸盒,放回室外显眼的地方,希望母鸟回来时能够一眼看到它。

⑥一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鸟妈妈一直没有出现。妻子不免有些失望:“这妈妈怎么当的?胖大嫂回娘家,半路上把娃娃丢了还不知道啊!”

⑦两天过去了,院子里的鸟叫还是特别多,不知在传告和争议着什么。不过还是没有大鸟来认领。妻子更是气愤:“怎么这样狠心呢?这样的蠢婆娘虐待未成年子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⑧我说:“你是不是要到林子里去给它们读几篇《人民日报》社论?”

⑨我们将它取名“飞飞”,取飞来之义。喂养几日以后,见它脱离了危险期,声音渐宏亮,小翅膀开始扑动,便把它送到树上的鸟舍里。那里有大鸟来往。我们希望它成为一个显著目标,引起大鸟们的注意,尽可能把消息带给它的母亲。我们希望它在同类的亲情之中,至少能少一点孤独和恐惧。

⑩后来的事实是:它的嘤嘤叫声在树上消失了。我们以为它已经飞走,以为它已经回到母亲身边。但我们很快就发现飞飞的尸体飘浮在一个水池里。根据现场的迹象来看,它曾经想飞走,但还不太会飞,可能扑腾了两三下,最终一头栽入了水池。

⑾它是一个日日夜夜想找回母亲的孩子。是一个日日夜夜想进入天空的飞飞。

⑿我后来从书上知道,动物有时也会遗弃甚至吞食自己的孩子——如果它们觉得这是淘汰弱小的必要,是保证种群强旺生命力的需要。根据这个说法,我不能不设想飞飞的另一种死因:它不是自己落入水池的,恰恰是被它母亲发现以后,被母亲有意投入水中。这个病弱的小家伙,终于死于一次崇高而决绝的谋杀?

⒀一个暗夜里有种种可能。

⒁几天后,夜深人静之时,百鸟归巢息声,但有一只鸟总是在树梢上发出呱呱大叫,每叫必高低两声,声声相续,久久不歇,一心要喊破天似的。以致它何时停止叫喊,是否停止了叫喊,我都印象十分淡薄。我开始以为独鸟孤鸣是为了求偶,后来奇怪其它求偶者为何不鸣。最后,我终于听出了叫喊中的凄切,觉得它更像一种母亲寻找儿女的苦苦呼唤。

⒂一个夜晚因为有了这种呼唤,有了这种凉透心底的忧伤和绝望,才会成为真正的山乡之夜。

【注】本文选自《山南水北》,该书收录了99篇介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文章,被誉为中国版《瓦尔登湖》。作者韩少功,海南省作协主席,曾隐居湖南乡村六年,该书即写这段隐居生活。

 

1.第一段写鸟舍,主要突出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

 

2.“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5分)

 

3.关于飞飞的死因,文中写了哪几种可能?作者更倾向于哪种死因?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

 

1.突出鸟舍的豪华气派。(1分)目的是要构成一种对照:“我们”认为精心建造的鸟舍是“高尚住宅”,鸟儿们却不屑一顾。由此说明人鸟不同,不能以人度鸟的道理,(2分,加着重号者为主要采分点)为下文写母鸟对飞飞出人意料的态度埋下伏笔。(1分) 2.“妻子”是一个富有爱心的母亲形象。(2分)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与母鸟的形象构成对比,(1分)突出母鸟对飞飞冷酷无情,未尽职责。(2分) 3.两种死因:自溺;被母鸟谋杀。(2分)作者倾向于被母鸟谋杀。(1分)这样写,可以表现为群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壮烈和惨痛,可以对比人和鸟对待病弱者的不同态度,引发读者对生命伦理的进一步思考,使文章的主题更深刻;(1分)可以多角度地刻画母鸟的形象,既写母鸟谋杀飞飞,也写母鸟的忧伤和绝望,使其形象更丰满;(1分)可以使情节增添波澜,使故事更为曲折。(1分) 【解析】 1.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由此说明”后若答成“好心未必办好事”之类,尽管不符合全文内容,但符合局部内容,也算对。 2.评分说明:第二问也可答为:烘托母鸟的形象,说明尽管妻子照料飞飞,母鸟谋杀飞飞,但实际上她们都爱惜飞飞。 3.评分说明:第一问,两种死因,答对一点给1分;第二问,答倾向于自溺,不给分,同时,第三问也不给分;第三问,答案表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必须从情节、形象、主题三方面作答,每个方面1分。加着重号处为采分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15分)。

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

肖复兴

①前不久,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的讨论会上,赵本山和曾庆瑞教授针锋相对的争论成为了新闻。遗憾的是仅仅成为了娱乐版的新闻而已,并没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认真的讨论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②其实,争论的焦点,或者说意义,不是赵本山面对批评和质疑的风度与态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表面的雅与俗的问题,而是关于赵氏小品和喜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曾教授的直言和赵氏的反驳,不过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矛盾与隔膜所显露出的冰山的一角,远未能深入下去。

③无疑,赵氏自身的魅力和努力,加之与央视互为借水行船,所造成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个演员都无可比拟的。无论怎么说,一个演员仅仅借助二人转的民间艺术形式,单刀会一般征服中国长达二十年之久,纵使有再大的局限,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理由。如果说有其问题,那么这问题便不仅出在赵氏自身,也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思想乃至精神方面,首先缺少更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替代形式;或者说,大众的文化需求恰恰与赵氏基本合拍。实际上,他的局限和问题,正是我们自己和时代的局限和问题。如今赵本山牛气冲天,有点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实际上都是我们惯出来的,捧出来的,是我们脚下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④从这一点意义而言,我们的艺术界应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样的讨论才是,而不应该仅仅是曾教授和赵氏的一场单挑的“二人转”。如果我们还缺乏富有思想性的真知灼见,起码可以如赵氏与曾教授一样当面锣对面鼓直言相对。这不仅牵扯艺术的民主,还关乎艺术家的真诚。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艺术界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榜样。那时,瓦格纳以不乏讥讽的口吻批评肖邦的孱弱,不过是“妇人的肖邦”。肖邦则对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李斯特的炫技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说这样的演奏给予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德彪西更是直抒胸臆地批评辉煌一时的瓦格纳,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说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

⑤关键是,这种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容忍的激烈批评,不仅是上述少数几个人,而是一种艺术家的集体作业,也没有听说哪位挨了如此激烈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丑化的批评,而如我们这里一样冲天一怒,责问对方是靠批评和质疑吃饭的。回顾欧洲十九世纪艺术的整体辉煌,是因为拥有那样的天空和土壤,才能够造就出一批艺术家,周围都是大树,容易彼此都长成大树,而连接成一片森林。允许自己喜欢的声音,也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才可能出现众神喧哗的场面。

⑥如今我们的艺术殿堂已经差不多成为了市场,扯着高八度的嗓门吆喝叫卖的、屈膝弯腰唱个大喏乞求买的;再弄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当“托儿”,或弄一席酒宴一勺烩出赞不绝口的过年话;为几个红包而将良心与良知一起切碎,卖一碗清水杂碎……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对于今天曾庆瑞教授捅了老虎的屁股,和赵本山回身一吼啸山冈,才如此地不适应,而容易将这样的场面当成了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⑦缺少了真诚而爽快的批评,尽管是赞扬的好话,尽管是谦逊的态度,艺术却容易成为一锅黏粥没个豆,没有了值得珍视的东西。因此,关于赵氏的小品和喜剧的讨论,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版或新闻版,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成为看客。因为他们上演的不再是小品,而是严肃的话题。

(选自2010年5月4日《北京晚报》,有删改。)

1.关于赵本山的小品和喜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对赵本山小品和喜剧的讨论,不应停留在娱乐新闻的层面。

B.赵本山小品和喜剧风靡一时,完全得力于央视的借水行船。

C.赵本山小品和喜剧能够代表当今大众文化的某些价值追求。

D.赵本山小品和喜剧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

2.下列对本文题目“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B.这场争论实际上反映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

C.这场争论不应被当成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D.这场争论需要有识之士参与,而不需要众多看客。

3.根据文意,瓦格纳、肖邦、德彪西等人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5分)

 

4.综观全文,作者主要针对哪些人提出了怎样的批评?(4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4)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荀子·劝学》)

(5)爱其子,                ;于其身也,                ,惑矣!(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青冢:指汉朝王昭君的坟墓。②蕃:指吐蕃。大中十一年,吐蕃以河湟降唐,唐代西部边塞地区一度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

(1)有人说首联“征人倚戍楼”中的“倚”字可改用“守”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3分)

 

(2)颈联描绘了边地怎样的景象?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段,完成8~11题(15分)

贾奉雉,平凉人。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

一日途中遇一秀才,自言姓郎,风格飘洒,谈言微中。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郎读之,不甚称许,曰:“足下文,小试取第一则有余,大场取榜尾亦不足。”贾曰:“奈何?”郎曰:“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此何须鄙人言哉!”遂指一二人、一二篇以为标准,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贾笑曰:“学者立言,贵乎不朽,即味列八珍,当使天下不以为泰耳。如此猎取功名,虽登台阁,犹为贱也。”郎曰:“不然。文章虽美,贱则弗传。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不然,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事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贾终默然不应。

是秋入闱复落,邑邑不得志,遂取前所指示者强读之。未至终篇,昏昏欲睡,心惶惑无以自主。又三年,场期将近,郎忽至,相见甚欢。出拟题七使贾作文。越日,索文而阅,不以为可,又令复作;作已,又訾之。贾戏于落卷中,集其葛茸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示之。郎喜曰:“得之矣!”因使熟记,坚嘱勿忘。贾笑曰:“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郎坐案头,强令自诵一遍;因使袒背,以笔写符而去,曰:“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验其符,濯之不下,深入肌理。

入场七题无一遗者。回思诸作,茫不记忆,惟戏缀之文,历历在心。然把笔终以为羞;欲少窜易,而颠倒苦思,更不能复易一字。日已西坠,直录而出。郎候之已久,问:“何暮也?”贾以实告,即求拭符;视之已漫灭矣。回忆场中文,浑如隔世,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贾曰:“诺。”郎去,贾复取文自阅,大非本怀,怏怏自失,不复访郎。

榜发,竟中经魁。复阅旧稿,汗透重衣,自言曰:“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正惭怍间,郎忽至曰:“求中即中矣,何其闷也?”曰:“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郎曰:“此论亦高,但恐不能耳。若果能,仆引见一人,长生可得,并千载之名,亦不足恋,况傥来之富贵乎!”贾悦,留与共宿,曰:“容某思之。”天明,谓郎曰:“吾志决矣!”不告妻子,飘然遂去。

                                           选自(《聊斋志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才名冠世,而试辄不售                    售:考取

B.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                  就正:请求指正

C.只此已足,可以束阁群书矣                束:结束

D.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              适:刚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3分)

A.越日,索文而阅                          以笔写符而去

B.学者立言,贵乎不朽,                    况傥来之富贵乎!

C.因邀俱归,出课艺就正                    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

D.君将抱卷以终也则已                      此文一出,何以见天下士矣!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平凉才子贾奉雉,才名冠世,但是屡试不中,他百思不得其解。郎生为他指点迷津,但贾奉雉不愿苟且猎取功名。

B. 贾奉雉科场失意,在郎生的指点与帮助下,熟读、背诵了一些拼凑连缀的拙劣文章入场应试,结果高中。

C. 贾奉雉再读自己考场中的试卷,羞愧得汗流浃背,觉得无颜再见妻儿,于是飘然遂去,遁迹山林。

D.本文通过贾奉雉科考之事,讽刺了那些不辨文章优劣的科场考官,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大率贾所鄙弃而不屑道者(3分)

 

(2)大奇之,遂约明日过其寓。(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5~7题(9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自《季氏将伐颛臾》)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见:拜见,谒见

B.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C.固而近于费                          固:顽固

D.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来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B.何以伐为?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D.且在邦域之中矣                      且尔言过矣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是社稷之臣也

C.何为其然也                    D.蚓无爪牙之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