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作者)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1.下面各项是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

A.文中所说的“趣味”是指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B.中国咏花诗词反映人生,但它是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直接表现的。

C.表现主观感情的创作是欣赏自然的活动,不过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

D.“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属于“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E.因为创作中“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规律,故而我们欣赏那些状景诗词时,较容易得到美的享受,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F.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2.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舍其形而摹其神的《霜天晓角》“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D.戴叔伦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3.本文作者把中国咏花诗词大致分成两类,请各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两类诗词的特点,并依据文意简要说明读者在欣赏这两类诗词时的不同方法。(5分)

4.下面两句写花的诗词分别属于文中所说的哪一种创作层次,请简要分析。(4分)

(1)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杨显志《临江驿潇湘秋雨杂剧》(2分)

(2)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陈与义《春寒》(2分)

 

 

1. DF 2. A 3.(1)物境(形似)/ 传神(神似) (2)直接感知形象/通过联想来意会(需要沉潜涵咏,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 4.(1)句属“物境”,直接描写菊花的色彩、形状,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菊花的形象; (2)句属神似,诗人用拟人手法写海棠不惜胭脂妆容,独立雨中,读者可以想象海棠在雨中卓然独立,婀娜多姿的形态。 【解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小桃红     杨果①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①杨果是由金入元的诗人,金亡五年才出来做官。

1.“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五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4分)

 

2.曲的结尾中,“司马泪痕多”一句是从哪两句诗化用而来的?并请分析二者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简析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3分)

 

2.请赏析“当年万里觅封侯”的“觅”和“泪空流”的“空”字。(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6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①,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久而罢。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诚圣主所宜思量。”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

注:①黄中内润: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担笈负书,千里就业        就业:求学

B.则亩益三斗                益:增加

C.为首为讳乎                首:头领

D.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        宠:受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

B.复何忧哉                  何其不直

C.悉以授民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

D.黑子请计于允曰            遂绝于允

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④竟为世祖所疏           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B.翟黑子是世祖的宠臣,但他犯了受贿之罪,被世祖发觉。高允认为如果翟黑子按实际情况回答,承认错误,一定会免于责罚,说明高允是个忠诚明智之人。

C.翟黑子不听高允劝告,听信了崔览、公孙质等人的话,认为高允在诱骗他。因他向皇上隐瞒罪过,被皇上杀了。

D.郭善明怂恿高宗大建宫殿,高允援古论今,说明大建宫殿的危害,高宗接受了高允的劝谏。

 

5.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

 

②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沛公起如厕

B.①刑人如恐不胜           ②沛公不胜杯杓

C.①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下列句子中,“且”理解为“那么”的一项是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D.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3.从句式的角度判断,不同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何如?    B.客何为者?    C.沛公安在?    D.为之奈何?

4.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本文。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是诗歌的一种,最初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根据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由于词的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为“长短句”。

B.王安石,号半山,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

C.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倩女离魂》。

D.散曲从体式分两类:“小令”和“套数”。小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套数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用一个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