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通俗史学家蔡东藩
来新夏
蔡东藩(1877~1945)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了从甲午战争的中国失败到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胜利等等惊天动地的事件。
蔡东潘自绝望于官场,即倾其毕生精力于著述。蔡东藩著述很多,但能享盛名而传之久远的,则是《历朝通俗演义》。蔡东藩身经国运艰危,目击风雨飘摇,不可避免地会像同时代有些知识分子那样,受到“救国图存”时代潮流的冲击。当时,“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富国强兵”等等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也必然会结合自己的条件作出自己的选择。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用自己的文史知识和秃笔凹砚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以实现其“演义救国”的素志。就在他思考酝酿过程中,辛亥革命爆发,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但迎来的却是北洋军阀集团的统治和袁世凯的帝制自为,蔡东藩在这种政治恶行的刺激下,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写起。《清史演义》着手于民国四年秋,正是袁世凯帝制甚至嚣尘上的时候,而成书的次年秋,又是袁世凯自毙之时。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有意识的行为,也是作者对“洪宪帝制”的历史鞭挞。
蔡东藩在历史编纂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述虽以“演义”为名,但并不是相沿所谓的“演义体”如《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等。他不满意《三国演义》之类的演义书,他在《后汉演义》自序中说:“罗氏所著作之《三国志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然与陈寿《三国志》相勘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之处不少也。”蔡氏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以史为鉴,并以此观点指导整套通俗演义写作。“新演义”体的特色是,博览群籍,广搜史料,文笔力求通俗,叙事端在真实,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敷衍情节,更不得脱离历史正轨。他还采用夹批、后批和注释等手段,以发挥自己的史观、史识。这一“新演义”体裁,很适于普及历史知识,使国人知兴替之道,供社会教化之助,鼓呼民气,尽史家之职责。所以,对“新演义”体固不得以小道视之。后之以历史为题材而着笔为历史小说者,何不取法乎此?等而下之,其戏说历史,亵渎历史者流,亦当自愧于先贤!
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余年史事,写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其有功史学自不待言!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蔡东藩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巨变的时代,他经历丰富,对一些惊天动地的事件目见耳闻,这使《历朝通俗演义》更具真实性。

B.作者认为《历朝能俗演义》应列入史学著作之中,作为历史小说的范例,应该效法,而那些戏说历史、亵渎历史的人相比之下应当惭愧。

C.蔡东藩的“新演义”体与传统的《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演义体”历史小说不同,他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

D.蔡东藩认为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2.蔡东藩决定先从《清史通俗演义》写起,并在写书的时间上有意安排,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蔡东藩以十年寒窗之功,囊括两千年史事,成《历朝通俗演义》11部600余万字,你认为影响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1.B 2. ①以清朝这个被推翻的专制政权为靶子,鞭挞袁世凯的封建专制性质的“洪宪帝制”; ②把《清史演义》着手写作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筹办帝制甚嚣尘上的时候,而把成书的时间安排在袁世凯自毙之时,说明恢复帝制绝没有好下场; ③以清朝灭亡的历史,封建帝制的不可复存,来教育后人。 3. 观点一:是受到“救国图存”的时代精神的影响。①当时各类救国课题流传于社会,蔡东藩受其影响而走“演义救国”之路;②他深明亡史亡国的教训,而要用自己的笔写出两千多年中国历史的兴衰治乱,用以警觉民众,振奋精神。 观点二:是受优秀文化传统的影响。①在国家处于危难时,由于受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而承担史家之职责;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蔡东藩正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著书立说的。 【解析】 1.A项,“增加了《历朝通俗演义》的真实性”,说法有欠妥当,《历朝通俗演义》涉及不同朝代,其真实性来自于史书,并非是作者的目见耳闻。C项,“完全采自正史,力求通俗,不修饰文字”的说法不当,原文有“间入稗史遗闻,不过修饰文字”。D项,“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的说法欠妥,在原文中蔡东藩批评罗贯中的话主要是就《三国演义》一书的历史的真实性来说的,没有说它不适合“供社会教化之助”。 2.6分,每点2分。 3.观点2分,理由各2分。只需答出其中一个观点,每个观点的理由不得相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        。(文天祥《过零丁洋》)
(2)苍颜白发,       ▲        ,太守醉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韩愈《师说》)
(4)人间如梦,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     ▲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6)       ▲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请概括颈联的描写所体现的“流莺”的精神。(2分)
(2)本诗题为“流莺”,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4分)
(3)从全诗看,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联系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查看答案

仿照下边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构成相互照应的一组排比句,最后作出结论。(5分)
未来的春,可以有鲜花飘香,也可能有荆棘丛生;
________________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未来的秋,可以有金色的收获,也可能有荒芜的土地;
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我说,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平实说明的方式,概括出变形虫面临困境时的主要反应。(不超过25字)(4分)
美国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单细胞的变形虫,面临困境时也会选择自家“亲戚”互助,而不会错帮“外人”。
研究人员默迪亚巴迪和同事们研究了一种来自土壤、以细菌为食的常见变形虫。在自然界中,当食物短缺时,成千上万的变形虫就会聚在一起,最后变成像头发丝一般的子实体,看上去像是某种缩微蘑菇。这种缩微蘑菇有一根茎,茎顶端粘满了孢子——当别的生物经过时就会将孢子带到别处,变形虫在那里又开始新的生命周期。
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充当缩微蘑菇茎的变形虫,等于牺牲自己成全别的做孢子的变形虫。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养了两个世系的变形虫,然后让它们混在一起挨饿,结果形成数十个缩微蘑菇。在每一个缩微蘑菇中,变形虫都来自一个世系,没有混杂现象。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戏谑/酷虐狠毒佳肴/混淆是非薄命/日薄西山

B.骨殖/生育繁殖悭吝/铿锵有力溃脓/精神崩溃

C.海蜇/蛰伏洞穴坍圮/杞人忧天慰藉/声名狼藉

D.呼吁/气喘吁吁瘦削/悬崖削壁数落/数见不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