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江南蓑衣
  ①在故都的某个雪天里,突然想到老家江南的蓑衣来了。
  ②满目彤云里,翻读一本江南的画册,心情一派宁静和畅。那连绵的苍翠山峦,那层层叠叠的梯田,那高低错落犹如穿着蓑衣的房舍,总给人以平和而安详。满谷烟云,缭绕着江南的烟花三月。三月的江南,春光迷漫,而乡村道上穿着蓑衣的赶着牛群的牧童,总把一管缠绵的委婉的笛声传入我的耳鼓。而穿着衰衣在微雨中插秧的山地汉子,则把一篇耕作文章呈现在我的眼前了。
  ③我很少听到歌唱江南蓑衣的歌曲,江南的乡野之歌似乎除了采茶桃花和篱笆修竹外,就没有别的了。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就在我的记忆中与我隔岸相望。这江南的景色一半是属于蓑衣的,这季节的一半还是属于蓑衣的。不光是春天,还有下雪的隆冬,独钓寒江的孤舟蓑笠翁,一直在我眼前描绘着悠远的江南山水。在风景中出没的穿蓑衣的人,不仅仅是牧童,而且还有渔人,他们都是志趣清雅的高人。一蓑风雨,一叶孤舟,一片兰桨,一弯明月,顺流而下,逐草而居,是多么潇洒逍遥啊。我常把穿蓑戴笠的人称之为隐士和佛陀,且看那蓑衣似乎张开诗歌或者哲学的虚玄的羽翼翩翔在空明中,如神灵一般幽黑而深邃。这是自由狂放的,是寒山中的极致,远峰、孤舟、烟雨和萧寺,只是绝妙的陪衬。江南的蓑衣飘扬在诗意中。一袭蓑衣穿行在时空,犹如达摩的一苇渡江,把无限的禅机融入空荡和苍茫之中。
  ④江南蓑衣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竹笠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蓑衣和竹笠随即被挂在墙上,农夫歇息了,而它们则开始了默默的对话。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与主人一样无法逃避命运的摆布,无法摆脱生活的清寒。它们的主人一直向往着远方,但总无法走出这片山坳,他与他的老牛一起在这片小小的田地间一圈一圈地跋涉着,总超越不了这历史因袭的圆周率。雨中的蓑衣凝望着主人口鼻间升腾的气息,如雾般的慨叹着,幽幽地怀想着,难道主人真的没有幸福的愿望,没有丝毫改变命运的企图?
  ⑤尽管如此,蓑衣一定与主人相依为命,乐享清贫的。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蓑衣和主人同样的劳累和憔悴。岁月的风刀霜剑早已撕裂了它的前襟。它们毕竟诞生或者寂灭在理想的记忆中,当它们在尘封的空间被人翻捡,被人展示的时候,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
  ⑥在更加苍黄的时日,主人来不及与它打招呼,溶进城市街衢的喧嚣,去寻觅所谓的幸福。然而,当他在难得的寂静时分一个人端坐,蓑衣的影子就清晰地显现出来了,在脑海的某个角落里难以拂去,他知道,从与蓑衣告别的那天起,曾经宁静的自由的潇洒的心或许迷失,曾经的清雅的志趣或许不再,曾经的平和的生活或许消逝。在某个下着微雪的夜晚,在某个寂寥的街道上,在街灯漠漠的照映下,他忽然发现了久违的江南蓑衣的影子。在某个茶室和酒吧间,他看见蓑衣还有他的竹笠高挂在髹漆得艳红或者金黄的柱子和墙壁上,落满红尘。那里不适合它们!主人想,此刻,它们仿佛像陪酒女郎,像示众者,像引颈自戮的罪囚。它们的心里会是如何想啊!那些酒客茶客是不知道的。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想,城市里会下雪或者下雨,能解除心头的焦渴。它们想,下雨了,主人会重新穿戴起它们,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
  ⑦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
1.文章第③自然段引用了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句子,作者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5分)
                 ▲                      
2.“它害怕的是主人会在某一个时刻逃离,与它们不告而别”,这句话有何含义?(5分)
                 ▲                      
3.“江南的蓑衣和竹笠经年地寻找,在远远的翘首远望。”它们在寻找什么?远望什么?
“来自江南的主人躲在暗角,两眼噙泪。他在等待着内心的救赎。”他为什么等待“内心的救赎”?(6分)
               ▲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江南蓑衣》情切意浓,流动着清丽恬淡的神韵,贯注着一种飘忽邈远的清气,但不乏有沉滞苦涩之味,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令人回味无穷。

B.从全文来看,江南的蓑衣也被作者附加了另外的含义,它并不意味着清寒贫穷的生活,也不关联着艰辛而愉悦的劳作,只映射着逝去的宁静平和的内心。

C.作者说“江南的蓑衣,是否还眷念着他主人日益苍老憔悴而衰弱的容颜”,这一发问暗示了“主人”对相依为命的蓑衣的背叛与绝情,进而引出下文对存在价值的进一步思索。

D.作者借蓑衣和竹笠的“翘首远望”,形象化告诉我们,人要在平静中反省自己,开始学会渴望活得真实自然,寻找家园,安妥我们的灵魂。

E.作者笔下的“蓑衣”成了一个具有深厚意蕴的哲学符号,启迪人们去思考。但文学毕竟不能抽象的说解,作者在段末用的是一幅水墨画式的想象:微风细雨中蓑衣、竹笠伴随主人“飘飘扬扬地潇洒地走过雨巷”,这是渴望,也是呼唤。

 

1.①拟人化的手法,使花的美具有灵性(2分); ②人们“早早就入睡了”,而花却未眠,这是对比,显出花的美是被人忽视的、孤独的、静静的美,为下文探寻“美”张本。(3分) 2.①李迪、钱舜举、宗达、光琳、御舟以及古径描绘的花画; ②罗丹创作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创作的《勒达像》; ③宗达所画的小狗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 ④长次郎的名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画和京都黄昏的天色一样; ⑤冬天黄昏时的岚山。 3.(1)①一惊花开这一事实的发现:因为这虽然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我是第一次真正意识到;②二惊海棠花之美的发现:这在夜中绽放的未眠之花显得格外美。 4.(2)①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用文中原话回答亦可); ②画家的写实水准竟然如此高超(需要整合)。 【解析】 1.5分 2.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3.(1)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两点的意思整合一个句子里来表述亦可。 4.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西地平线上(节选)  
①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
②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  a  。天已经有些  b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c  地停驻在那里。
③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④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这落日消失。
⑤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一半。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留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
1.第二段中空缺的几个词依次填入的是(3分)

A.a盘旋b 黯淡 c静谧

B.a盘旋 b暗淡 c静静

C.a飞旋 b暗淡 c静谧

D.a飞旋 b黯淡 c静静

2.下列关于节选部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3分)

A.作者描绘落日景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有夸张,有拟人,有对偶,非常精彩生动。

B.“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作者用这个比喻活画出落日的外形,使之形象可感。

C.“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作者采用拟人修辞,赋予落日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

D.作者写这次落日以群山为背景,写出了落日最后时刻的细节,一种令人震撼的跳动和颤抖。

3.阅读第①段,你觉得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4分)                                                                    
              ▲                      
4.第②段和第③段对高原落日的景象的描写有何特色?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4分)
              ▲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功在不舍。(《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劝学》)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师之所存也。(《师说》)
(4)位卑则足羞,      。(《师说》)
(5)诵明月之诗,      。(《赤壁赋》)
(6)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7)更待菊黄家酿熟,    ▲       。(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8)     ▲    ,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 题。(18分)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
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
(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
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 ,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w.w.^w.k.&s.5*u.c.#om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吏宾客并委去委:抛弃。

B.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图:图谋。

C.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微:暗中。

D.所恨不得即申明罚,以谢边远耳谢:致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欲以权略致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B.①遂叱而缚之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①既至,止于宾馆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徽“不妄交游”,但遇到知己却又不轻易放弃,这一点在元邃被囚车押往洛阳时他与“上吏宾客”的不同举动便足以证明。

B.申徽办事认真,深得文帝的信任,做大行台郎中时,国家有关文书往往出自他的手笔。河桥之战,军队失利,申徽忠于职守,得到了魏帝的称赞。

C.申徽在捉拿刘彦时表现出了他的谋略,先派人规劝试探,不成后,又亲自出面假装帮助刘彦,按事先商定的计划终于达到了智擒刘彦的目的。

D.申徽做官一向勤奋、尽职、廉洁,面对百姓的拥戴,却感到有愧,他将这种感受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首诗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3分)
              ▲                       (2)计君之咎,实不容诛。(3分)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分)                                                         
              ▲                                                                                     

 

查看答案

语言表达(6分)
概括下面一首小诗的寓意。(提示:诗中“山谷”既是写实,也可寓指“现实”。)
花 环
虹/架在山谷间/结成一个/完整的花环
一半是太阳的光彩/一半是大地的斑斓
彩虹离开山谷/理想就不会圆满
山谷失去了彩虹/生命总有遗憾
寓意为:一层                      ;(3分)
    二层                      。(3分)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荀卿”,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w.w.^w.k.&s.5*u.c.#om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

C.郁达夫,名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郭沫若等人组织了创造社。

D.郑愁予,中国台湾诗人,现居美国。诗集有《郑愁予诗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代表作《错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