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韦杰三君 朱自清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 (21分)         

韦杰三君

朱自清

韦杰三君是一个可爱的人;我第一回见他面时就这样想。这一天我正坐在房里,忽然有敲门的声音;进来的是一位温雅的少年。我问他“贵姓”的时候,他将他的姓名写在纸上给我看;说是苏甲荣先生介绍他来的。苏先生是我的同学,他的同乡,他说前一晚已来找过我了,我不在家;所以这回又特地来的。我们闲谈了一会,他说怕耽误我的时间,就告辞走了。是的,我们只谈了一会儿,而且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话;——我现在已全忘记——但我觉得已懂得他了,我相信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第二回来访,是在几天之后,那时新生甄别试验刚完,他的国文课是被分在钱子泉先生的班上。他来和我说,要转到我的班上。我和他说,钱先生的学问,是我素来佩服的;在他班上比在我班上一定好。而且已定的局面,因一个人而变动,也不大方便。他应了几声,也没有什么,就走了。有一回,在三院第一排屋的后门口遇见他,他微笑着向我点头;他本是捧了书及墨盒去上课的,这时却站住了向我说:“常想到先生那里,只是功课太忙了,总想去的。”我说:“你闲时可以到我这里谈谈。”我们就点首作别。我常是这样想: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钱先生有一日告诉我,说韦君总想转到我班上;钱先生又说:“他知道不能转时,也很安心的用功了,笔记做得很详细的。”我说,自然还是在钱先生班上好。以后这件事还谈起一两次。直到三月十九日早,有人误报了韦君的死信;钱先生站在我屋外的台阶上惋惜地说:“他寒假中来和我谈。我因他常是忧郁的样子,便问他为何这样;是为了我么?他说:‘不是,你先生很好的;我是因家境不宽,老是愁烦着。’他说他家里还有一个年老的父亲和未成年的弟弟;他说他弟弟因为家中无钱,已失学了。他又说他历年在外读书的钱,一小半是自己休了学去做教员弄来的,一大半是向人告贷来的。他又说,下半年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呢。”但他却不愿平白地受人家的钱;我们只看他给大学部学生会起草的请改奖金制为借贷与工读制的信,便知道他年纪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

我最后见他,是在三月十八日早上,天安门下电车时。也照平常一样,微笑着向我点头。他的微笑显示他纯洁的心,告诉人,他愿意亲近一切;我是不会忘记的。所以我现在又想,他毕竟是一个可爱的人。

三月十八日晚上,我知道他已危险;第二早天上,听见他死了,叹息而已!但走去看学生会的布告时,知他还在人世,觉得被鼓励似的,忙着将这消息告诉别人。有不信的,我立刻举出学生会布告为证。我二十日进城,到协和医院想去看看他;但不知道医院的规则,去迟了一点钟,不得进去。我很怅惘地在门外徘徊了一会,试问门役道:“你知道清华学校有一个韦杰三,死了没有?”他的回答,我原也知道的,是“不知道”三字!那天傍晚回来;二十一日早上,便得着他死的信息—这回他真死了!他死在二十一日上午一时四十八分,就是二十日的夜里,我二十日若早去一点钟,还可见他一面呢。这真是十分遗憾的!二十三日同人及同学入城迎灵,我在城里十二点才见报,已赶不及了。下午回来,在校门外看见杠房里的人,知道柩已来了。我到古月堂一问,知道柩安放在旧礼堂里。我去的时候,正在重殓,韦君已穿好了殓衣在照相了。照相毕,入殓,我走到柩旁:韦君的脸已变了样子,我几乎不认识了!他的两颧骨突出,颊肉瘪下,掀唇露齿,那里还像我初见时的温雅呢?这必是他几日间的痛苦所致的。唉,我们可以想见了!我正在乱想,棺盖已经盖上;唉,韦君,这真是最后一面了!我们从此真无再见之期了!死生之理,我不能懂得,但不能再见是事实,韦君,我们失掉了你,更将从何处觅你呢?

韦君现在一个人睡在刚秉庙的一间破屋里,等着他迢迢千里的老父,天气又这样坏;韦君,你的魂也彷徨着吧!

1926年4月2日

(选自《朱自清散文》卷二,有删节)

[注]韦杰三,清华大学学生,在“三·一八惨案”中和刘和珍等人被段祺瑞反动政府杀害。

1.结合文意,请概括韦杰三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                                                                    

2.作者反复写 “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请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3.作者在第4、5两个自然段中不厌其烦地叙写表时间数字,请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5分)

答:                                                                 

4.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忘记与韦杰三初次见面时的谈话内容的原因,一方面是当时的韦杰三还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是谈话的时间短。

B.本文叙述了作者与韦杰三相识、相交、相知以及韦杰三遇害的详细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韦杰三之死的深切哀悼之情。

C.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写“三·一八惨案”的经过,但文章的内容却鲜明地反映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三·一八惨案”。

D.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的表达方式,既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使作者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

E.本文的语言虽然朴实自然,可是朴实的语言中却饱含着作者深沉而强烈的爱憎情感,这也使文章内容十分真切感人。

 

1.①温雅懂事。初次见面时,怕耽误我的时间,很快就告辞走了。②通情达理。转班 这件事上听从了我的劝解。③谦虚有礼。每次遇见我后,微笑着向我点头。④学习认真。学习安心用功,笔记做得很详细。⑤有骨气。家里贫困却不肯白受别人的资助。⑥爱国勇敢。积极参加爱国游行活动。(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6分 2.①一是起着线索作用,文章就是通过“韦杰三是一个可爱的人”这一句贯穿全文材料的。(2分)②反复强调韦杰三的可爱,通过写可爱的韦杰三却被反动政府杀害,这样既能表达作者对韦杰三之死的哀悼与悲痛之情,又能反衬出反动政府的残暴,表达作者的愤怒之情,从而突出文章的主旨。(4分)(意思对即可) 3.①清楚地记录韦杰三死的经过,表现韦杰三之死对自己震动之大;(2分)②表明自己未能与韦杰三见上最后一面的遗憾和对韦杰三之死的悲痛之情;(2分)③点明韦杰三之死的历史背景,控诉反动政府的罪行。(1分)(意思对即可 4.A B(答对一项给2分,答错一项扣2分。A原因主要是“谈话内容不重要”,B没有写“相知”与“遇害的详细经过” 【解析】 1.每答对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6分 2.(4分)(意思对即可) 3.(意思对即可 4.答对一项给2分,答错一项扣2分。A原因主要是“谈话内容不重要”,B没有写“相知”与“遇害的详细经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诗文填空(8分,每空1分)

(1)书生意气,               。(《沁园春 长沙》) 

(2)荆轲和而歌,               ,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3)女也不爽,               。(《氓》)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5)               ,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6)敬人者,               。(《人和》)

(7)               ,则不复也。(《论语 述而》)

(8)子曰:“岁寒,               。”(《论语 子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道后期

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这首诗写作者出使到蜀地,未能按期归家的感受。“后期”即延期、误期的意思。

(1)赏析首句“争”字的妙处。(2分)

(2)对于最后两句作者的感情倾向,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嘲,有人认为是一种惆怅,你认为呢?请加以分析。(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夔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也。夔幼丧父,与母兄居,以孝友称。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然遂为术所留。久之,术与桥蕤俱攻围蕲阳,蕲阳为太祖①固守。术以夔彼郡人,欲胁令说蕲阳。遂遁匿灊山②。

建安二年,夔将还乡里,度术必急追,乃间行得免,明年到本郡。顷之,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时有传袁术军乱者,太祖问夔曰:“君以为信不?”夔对曰:“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夫失道之主,亲戚叛之,而况于左右乎!以夔观之,其乱必矣。”迁长广太守。长广县人管承,徒众三千余家,为寇害。夔曰:“承等非生而乐乱也。今兵迫之急,彼恐夷灭,必并力战。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乃遣郡丞黄珍往,为陈成败,承等皆请服。牟平贼从钱,众亦数千,夔率郡兵与张辽共讨定之。东牟人王营,众三千余家,胁昌阳县为乱。夔遣吏王钦等,授以计略,使离散之。

是时太祖始制新科下州郡。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乃上言曰:“所领六县,疆域初定,加以饥馑,若一切齐以科禁,恐或有不从教者。有不从教者不得不诛,则非观民设教随时之意也。愚以为此郡宜依远域新邦之典,其民间小事,使长吏临时随宜,上不背正法,下以顺百姓之心。”太祖从其言。

入为丞相东曹掾。夔言于太祖曰:“夔闻以贤制爵,则民慎德;以庸制禄,则民兴功。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在朝之臣,时受教与曹并选者,各任其责。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如是则天下幸甚。”太祖称善。魏国既建,拜尚书仆射。文帝践阼,封成阳亭侯,邑三百户。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薨,谥曰靖侯。子曾嗣,咸熙中为司徒。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二》,有删改)

注:①太祖:即魏太祖曹操。②灊山:灊,音qián。灊山,古地名,在今安徽霍山东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欲胁令说蕲阳          游说

B. 乃间行得免            赶时间

C. 不可卒绳以法          通“猝”,仓猝

D. 若一切齐以科禁        同等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3分)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

 

 
以夔彼郡人                              蕲阳为太祖固守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6ec8aac122bd4f6e6ec8aac122bd4f6e乃间行得免                              其民间小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3.下列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袁术至/寿春辟之夔/不应      

B. 夔以郡初立/近以师旅之后不可/卒绳以法

C. 以为自今所用/必先核之/乡间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     

D. 疾病/屡乞逊位/文帝挽再三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夔为人很有气节,他曾拒绝袁术的征召,后来袁术又企图利用他攻克蕲阳,他就趁机逃到了灊山。

B.何夔治理郡县很有办法,可谓足智多谋,有时以柔克刚,有时武装攻克,有时使用离间计,各个击破。

C.何夔曾提出“上以观朝臣之节,下以塞争竞之源”,上思国家法律,下忧百姓实际,可见其治郡很有全局观。

D.何夔分析问题能从实际出发,太祖多次采纳他的建议。文帝继位后,对他很敬重。他死后,爵位由儿子何曾继承。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3分)

译文:                                                                         

(2)不如徐喻以恩德,使容自悔,可不烦兵而定。(3分)

译文:                                                                        

(3)显忠直之赏,明公实之报,则贤不肖之分,居然别矣。(4分)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

张雨生

“富二代”这个名称,公开用在媒体上,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被囊括其间的子弟,对这个称呼并不满意,似乎还觉得含有贬义。有的不满地说:“什么‘富二代’?我们是‘第二代企业家’!”刚从父辈手里接过企业管理权,就要称“家”,实在太早了。接过管理权很容易,是否能管得下去,那要经过时间检验。更多的“富二代”,目前蒙昧未开,或属于飙车一族,或是热捧明星的粉丝,或是痴迷于声色犬马的玩儿家,他们对父辈的事业并无兴趣。

与“富二代”相对应,还有“穷二代”。“穷二代”最有代表性的一群,是第二代打工族。中国农民工已达1.6亿,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穷二代”没在乡下种过地,没有父辈那双长满厚茧的手,他们所追之梦,是有朝一日成为城里人。要在城里扎根,又谈何容易。扎根的标志,总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吧。一个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看到京城房价一个劲地飙升,靠打工挣钱买房,得积攒一百年。

“富二代”的富,“穷二代”的穷,与他们自身的创造力无关。二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我想点明的是,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政府应该不应该启动遗产税?

启动遗产税,得有一个征收基数,发达国家的征收基数近百万美元。这对于20世纪的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二十多年间。中国出现了富裕阶层。“百富榜”董事长胡润说,2004年,资产达到10亿元的巨富,只找到100个,2009年,找到的在榜人数,就有1000个。中国富豪财富积累的时间也超短。胡润说,把1个亿变成10个亿,国外需要10年,中国只需要3年。我国制定了《物权法》,切实保障公民的私有财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财产分配,只有30%进入劳动分配。这个比例实在太小。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富二代”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面对这种状况,启动遗产税,进行必要的调节,应该是适时的。

差距在同一代人中扩展,已经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差距进一步扩展,传承到第二代,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更多。“富二代”的所作所为,有的极为荒唐,造成社会不满,也就更为激烈。“富二代”形成了他们的圈子和阶层。如此挥霍,如此张狂,让买套住房得奋斗一百年的“穷二代”,能不产生“仇富心态”?可以说,不能自律自尊的“富二代”,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面对此情此景,政府难道不应该负起责任,有所作为?

(选自2010年第6期《杂文选刊》,有删改)

1.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启动遗产税”,下列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使中国有了富裕阶层,也就有了可征收遗产税的对象。

B.“富二代”对父母的事业没兴趣,而且不能自律自尊,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C.在我国财产分配中,凭资本分配,肯定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富二代”就是凭资本分配养育的一代。

D.在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中,政府需要担当起调节这个差距的责任。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富二代”是个贬义词,因为他们将来能成为企业家的不多,而成为败家子的肯定不少。

B.“穷二代”指的是第二代打工族,其中的60%是“80后”“90后”,群体相当庞大。

C.“穷二代”中的第二代打工族因为缺少钱财,他们在城里扎根的梦想很难实现。

D.“穷二代”与“富二代”的主要差距是社会财富的占有量极少,因而创造力不足。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作者不赞同把“富二代”理解成“第二代企业家”,因为二者的实质不一样。

B.“政府启动遗产税”不是作者的独创,发达国家早已实行。

C.征收遗产税能调节贫富差距在代际之间的传递,缓解人们的焦虑感。

D.中国现在可以启动遗产税,借此消除因贫富差距的代际传承而形成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马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的发展趋势是体型从小到大,腿和脚由短变长。              ,侧趾退化,不再使用,只靠中趾支撑身体,行走和奔跑。

①所以在演化中四肢逐渐变得长而有力

②这个发展趋势也反映了马从适应森林生活到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

③在草原中生活极易受到肉食动物的袭击

④由于马是被捕食的动物

⑤而最好的防御方式就是要比捕食它的动物跑得更快

A.③⑤①②④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③⑤①       D.②③④①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