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1)汉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文学体裁是 ; (人名)不但在创作上穷力追新,体现了宋诗重筋骨思理的特色,而且还开创了“江西诗派”,对中国诗歌史产生了长久的影响。
(2) ,将以遗兮容与,时不可兮骤得, 。(屈原《湘夫人》)
(3)陆游《书愤》诗中抒发作者岁月蹉跎,壮志未酬感慨的诗句是 , 。
(4)杜甫《阁夜》诗中创造一种悲壮雄浑意境的诗句是 , 。
(5) ,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在抒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时,诗人的情感富有变化而有层次。请结合本诗的具体词语对此作简要赏析。(3分)
(2)诗人在所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计。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易其敝衣 敝:破旧
B.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 发:发放
C.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 具事: 陈述事实
D.女觉遽反 遽:急忙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缕。”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B. 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项王瞋目而叱之
C. 母所生女认之 D. 一夕,为海潮所沦
杳不知其所之也 未可以为信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 膳其肉,味倍常鱼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
B. 女至池,鱼毕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常令樵险汲深
C. 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D. 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后令汲于他泉,计其数百也 及洞节,母往,女守庭果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B. 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C. 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D. 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3分)
(2)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3分)
(3)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年,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B.他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 “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B.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B.“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语言修辞。 , 。 , 。 ,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继承包括六朝在内的以住具有生命力的书面语言,又吸收当代口语,熔铸提炼,形成适合于当时社会的流畅生动的散文语言。
①丰富了语言文字,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②韩愈强调:“惟陈言之务去”(《答李议书》)
③历代散文大师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
④改造先秦以前的书面语言,又多方面吸收人民新鲜活泼的语言
⑤司马迁的《史记》把古籍中“佶屈聱牙”的文字,大胆改写得平直易解
⑥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
A. ③⑤⑥②④① B. ⑥②③⑤④① C. ②⑥③⑤①④ D. ③⑥②④①⑤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提高,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这个公司的创办者已经不在了,但员工们都表示一定要把公司办下去,而且还要比以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