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鉴,隋戎州刺史,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故俭雅与秦王游。俭爽迈少绳检,然事亲以孝闻。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高祖尝召访之,俭日:“公若外啸豪杰,北招戎狄,右收燕、赵,济河而南,以据秦、雍,汤、武之业也。”及大将军府开,授记室参军。从定京师,晋昌郡公。

武德初,迁中书侍郎。吕崇茂以夏县反,与刘武周连和。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率兵致讨。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始,怀恩屯蒲州,阴与部将元君实谋反,会俱在贼中。君实私语俭日:“独孤尚书将举兵图大事,犹豫不发,故及此。所谓当断不断而受乱者。”俄而怀恩脱归,诏复守蒲。俭恐必乱,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会高祖幸蒲津,舟及中流而世让至,高祖惊,日:“岂非天也!”命趋还舟,捕反者,怀恩自杀,余党皆诛。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高祖嘉俭身幽辱而不忘朝廷,诏复旧官,许以便宜。尽簿怀恩赀产赐俭。还为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使突厥还,太宗谓俭日:“卿观颉利可取乎?”对日:“衔国威灵,庶有成功。”四年,驰传往诱使归款,颉利许之,兵懈弛,李靖因袭破之,俭脱身还。

岁余,为民部尚书。从猎洛阳苑,群豕突出于林,帝射四发,辄殪四豕。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帝拔剑断豕,顾笑日:“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对日:“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陛下神武定四方,岂复快心于一兽?”帝为罢猎。

俭居官不事事,与宾客纵酒为乐。坐小法,贬光禄大夫。显庆初卒,年七十八,谥日襄。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与高祖善,尝偕典军卫             典:主管。      

    B.故俭雅与秦王游                   雅:平素。

    C.衔国威灵,庶有成功               庶:或许。                     

    D.坐小法,贬光禄大夫               坐:因为。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唐俭忠于唐室的一组是(3分)                   (    )

    ①事亲以孝闻                        ②见隋政浸乱,阴说秦王建大计

    ③密遣刘世让归白发其谋              ④命趋还舟,捕反者

    ⑤身幽辱而不忘朝廷                  ⑥一豕跃及镫,俭投马搏之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唐俭富有政治远见。看到隋室昏乱,他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在受到高祖召见时,唐俭分析天下大势,为高祖出谋划策。

    B.唐俭为人不拘小节。年轻时爽快豪迈,不受约束;后来身居高位,在官任上却不好处理政事,喜欢与宾客纵酒玩乐。

    C.唐俭屡建奇功。他曾参与平定京师;在奉命守卫蒲州时,及时发现独孤怀恩的反叛阴谋,解救了高祖的危难;后来又在击败突厥过程中立下大功。

    D.唐俭善于因势利导。他跟随太宗打猎时,看到太宗拔剑砍死野猪,趁机劝谏太宗不要沉溺于打猎而忘了治国之策,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俭以使适至军,会孝基等为武周所虏,俭亦见禽。

                                                                                              

   (2)俄而武周败,亡入突厥。俭封府库、籍兵甲以待秦王。

                                                                                              

 

1.D 2.B 3.C 4. (1)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 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 (2)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 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 【解析】 1.坐:因犯……罪 2.①是说唐俭以孝事亲;④是高祖所为 3. “奉命守卫蒲州”的是独孤怀恩而非唐俭 4. (1)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以”(凭借……身份)、“会”(正赶上)、“见”(被)一处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前后各1分);“俄而”(不久)、“亡”(逃)、“籍”(登记)一处1分。注意:1.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2.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唐俭字茂约,并州晋阳人。父亲名鉴,在隋朝任戎州刺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私交很好,曾一同统领军卫,因此唐俭平时与秦王有交往。唐俭爽快豪迈不受约束,但侍奉亲人以孝顺闻名。唐俭看到隋朝政治渐乱,暗中游说秦王建树大业。高祖曾召他询问,唐俭说:“您如果向外聚集豪杰,向北招抚戎狄,向西收服燕、赵之地,渡河向南,从而据有秦、雍之地,这是商汤王、周武王的大业。”等到(高祖)开设大将军府,让他担任记室参军。跟随平定京城,被封为晋昌郡公。 武德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吕崇茂在夏县造反,与刘武周联合。(高祖)下诏永安王李孝基、独孤怀恩率兵前去讨伐。唐俭凭借使节身份到军中去,正赶上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虏,唐俭也被擒获。开始,独孤怀恩屯驻蒲州的时候,暗中与部将元君实图谋反叛,恰巧都(被囚)在贼军中。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建立大业,因犹豫而没有发动,因此到了这一步。正是人们常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久独孤怀恩逃回,(高祖)下诏仍命他镇守蒲州。唐俭担心他迟早必要做乱,悄悄派刘世让回去揭发他的阴谋。正赶上高祖前往蒲津,船行到河中央的时候刘世让赶到了,高祖大惊,说:“这难道不是天命啊!”立即下令返回,捕捉反叛的人,独孤怀恩自杀,余党全部被诛杀。不久刘武周战败,逃入突厥。唐俭封存府库、登记兵器甲仗等待秦王。高祖表彰唐俭被囚禁受屈辱却不忘朝廷,下诏恢复了他的原职,并允许他见机行事。没收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赐予唐俭。回朝后任天策府长史。 贞观初年,(唐俭)出使突厥返回后,太宗对唐俭说:“卿观察颉利可以谋取吗?”唐俭回答说:“仰赖国家的声威,可望会成功。”贞观四年,唐俭奉命出使突厥,劝说颉利归顺朝廷,颉利答应了,军队松懈不加防备,李靖趁机偷袭打败突厥,唐俭脱身返回。 一年多以后,唐俭做了民部尚书。跟从太宗出猎洛阳苑,一群野猪从林中突然窜出,太宗连发四箭,就射死了四头野猪。一头野猪跳到皇帝鞍鞯下,唐俭跳下马与野猪搏斗。太宗拔剑砍死了野猪,回头笑着说:“天策长史没见过上将杀贼吧!为什么如此害怕?”唐俭回答说:“汉高祖用武力得到天下,不用武力治理天下。陛下用神武平定四方,怎么可以为了一时高兴而与野猪搏斗呢?”太宗为此停止了打猎。 唐俭在官任上不处理政事,与宾客纵酒玩乐。因犯小过失获罪,被贬为光禄大夫。显庆初年去世,终年七十八岁,谥号叫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人在理智未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者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下列关于“格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格律是诗歌中的不变化者,体现的是整齐、规范和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但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格律就会变成死板的形式。

    B.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但这并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而是人不能活用它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C.格律不能束缚天才,天才之作往往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格律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即使他遵循了格律,诗歌也仍然腐滥。

    D.古今大艺术家的创造活动都从格律人手,但后来都达到了脱化格律的境界;是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使他们在整齐之中求变化,避免了单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它先于理智而产生,但在理智发达之后,情感又会受到理智的驱遣。

    B.艺术是情感的流露,它也有群性和个性之别,讲究寓整齐于变化,但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C.诗歌从四言、五言到七言,从古、律、绝到词,体现的是形式的变化,但它们在音节上都讲究格律,体现的又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D.“从心所欲”和“不逾矩”是一对矛盾,艺术家要打破这个矛盾,做到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它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由遗传得来,不易变化;个性则成于环境,会随着环境而变化。

    B.作者认为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旨在说明将格律用到出神人化的境界时,就可以超越格律的束缚而达到自由的创作境界。

    C.作者认为一味变化也还是单调,所以他不主张从变化人手,认为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D.“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家和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说明道德与艺术常常是相关联的,道德境界高的人往往也能在艺术上达到较高的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两支火把
有两枝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枝火把中有一枝没有点燃,另一枝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枝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枝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入浓浓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达到了极点。
可是第二枝火把的报告却刚好相反,它说它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处再写一段话,要求与前面内容意思连贯。(4分)
跋涉是净化灵魂的熔炉,是一曲美妙的生活之歌,它不仅仅是痛苦,也有欢乐。
跋涉是      

 

查看答案

将下面的单句改写成由三个短句组成的一段话(不得增删内容,字词可作调整,4分)
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与歌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德国著名作家,“穷人的歌者”——里克特创作的散文《两条路》向人们展示了人生道路上惊心动魄的选择。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补写下列句子。(8分)
⑴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谨庠序之教,                       ,                                   。
⑶天生我材必有用,                     。                   ,会须一饮三百杯。
⑷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