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所面临的资源匮乏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我们必须给予应有的关心和重视。
B.这里天气的恶劣是出了名的,这不,刚才还是一片晴空,现在竟飘起了沸沸扬扬的大雪。
C.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有《论语》,则有《孟子》。
D.那个时候的她可真是鸡肠小肚,别人提一点意见,她都记恨在心里,现在长大了,心境开阔多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惆怅 遗撼 望洋兴叹 嘻游 莫名其妙
B.戕害 苦涩 峥嵘岁月 沉湎 名副其实
C.沉溺 斑斓 忐忑不安 至高无尚 针贬时弊
D.枯稿 斟酌 一如即往 入不付出 良晨美景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迷惘(wǎng) 干瘪(biē) 愀然(qiáo) 汗流浃(jiā)背
B.粘合(niān) 甄(zhēn)别 墓冢(zhǒng) 恪(kè)尽职守
C.妥帖(tiē) 思忖(cǔn) 麻痹(bì) 毛骨悚(sǒng)然
D.悲怆(chuàng) 打夯 (hàng) 戕(qiāng)害 瞠(chēng)目结舌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生存于实况,却又不满足于实况,于是常常产生一种幽微的情意。这种情意有所求,是处于十字街头而向往象牙之塔。这样的情意就是诗情。本此情而创造各种形式的象牙之塔,所创造的就是诗境。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人都有的,即使不会表现,不肯表现或不能表现。而文艺作品中或浓或淡的诗情,或隐或显的诗境,则决定其品位的雅俗。诗情诗境关系密切。诗情中有诗境,只是还欠明朗,欠固定;诗境画成,欣赏,神游,感受的仍是诗情。深而言之,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如“白云生处有人家”,实况中有,是实境,不入诗句就不能具有想像中的纯粹而明晰之美;而诗句只是文字,须经过领会、感受才能成为诗境。因此,谈诗词,兼顾内情外境,可以总称为诗的意境。意境是所想见的一切境,包括不美的和不适意的,而诗的意境则不能是不美的,不适意的。
人所经历,如果都称为境,可分为实境、梦境和意境。午饭吃烤鸭是实境,夜里梦见吃烤鸭则是梦境。实境自然是大户,但清规戒律多,如烤鸭,钱袋空空不能吃;梦境就可以,如庄周梦为蝴蝶。但梦境有个大缺点,是醒前欠明晰,醒后即断灭。实境和梦境的分别,前者实而后者虚,前者外而后者内。诗的意境,离实境较远而离梦境较近,因为它也不在外而在内。但它与梦境又有大分别。诗的意境是主动的,而梦境不是。因为是人所造,就可以从心所欲,取舍适意。它是选择之后经过组织的,所以简洁而明晰。别于梦境的繁芜模糊这一点,使诗的意境大有作用。时间短的,吟“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心里会一阵子飘飘然;时间长的,一些所谓高士真就踏雪寻梅去了。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生活要枯燥得多。这样,为诗的意境定性,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它是“现实的梦”。
人,不免于惆怅而言,都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生涯只此一度,实况中无能为力,就只好作梦,以求慰情聊胜于无。黑夜梦太渺茫,所以要白日的,即现实的梦。诗词的创作或吟读,都是在作白日梦。这或者是可怜的,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希求而不能有既是常事,就只好退而安于其次,念念“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以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之类,以求“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短时间能够“化”。化是移情,移情就是移境。比如“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类,短时间因念彼而忘此的情况就更加明显。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纵使只是片时的“境由心造”。
1.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诗境源于人类的“欲”,是人类与生俱来,人人都有的。 |
B.诗情的浓淡,诗境的隐显,决定着文艺作品品位的雅俗。 |
C.诗情诗境关系密切,总称为诗的意境。 |
D.诗的意境是美的,适意的。 |
2.对“诗境‘象’是在外,却只有变为在内时才能成为现实”一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A.诗情中已有尚欠明朗固定的诗境,而透过诗境感受到的仍是诗情。 |
B.外在实境用诗句加以描绘就成为诗境。 |
C.外在实境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
D.将实境写入诗句,再经过领会和感受就成为诗境。 |
3.从第二段文字中,概括“诗的意境”的特点是: (3分)
4.“由人生的角度看,诗词的大用就在于帮助人们取得这种变”,从文意看,“变”指的是什么?试另举一句诗词作简要说明。(3分)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1: 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某报小记者、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营员们刮目相看,印象很深。
材料2: 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一个班级48名学生中,居然有17名学生与同学交换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