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1.对【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

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

的情态。

2.对【耍孩儿】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4.“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类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1.C 2.C 3.D 4.D 【解析】 1.“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略 3.略 4.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先人们无论探讨宇宙的生成或寻找生命的奥秘,都是围绕着天人关系这个核心展开的。天人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天人之学是中国哲学的思维起点,也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黄帝内经》是从研究天到研究人,从探讨人到探讨天,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的观点。可以认为,《黄帝内经》是以“天人一体”为理论核心,探讨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医学经典。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黄帝内经》确立了“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于是,它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大背景下来考察生命的活动规律。

《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大而至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风习俗等,小而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际遇及个人经历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心身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医学模式贯穿于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指导人们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诊治疾病和预防保健等医疗实践活动。

基于上述思路,《黄帝内经》关于健康的定义可以归纳为:1、躯体无异常变化,所谓“平人者不病也”;2、内部机能和谐,“形与神俱”;3、对外界环境适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简单地说,健康的本质就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生理和心理)的和谐。人们的医疗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调整和维护这种和谐。《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告诫医生不仅要注意患者的“病”,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疾病不过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是不同的,个体总是按照自身的反应和体验呈现出种种临床症状。

令人惊奇的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这表现在两者都不把“人”作为一个超然独立的实体,而是看作自然社会环境中的一员。因此,认识健康与疾病,不仅着眼于个体,更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联系。其次,两者都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在个体健康与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强调社会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这就使得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及处理,不至于陷入单纯生物因素的死胡同。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发展和提高诊治疾病、预防疾病的效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下列对“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天地相参”,“善言天者,必验于人”。

B.人们认识和处理健康与疾病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C.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

D.将人体放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背景下来考察。

2.下列对“更要注意生病的‘人’”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B.知道谁生了病,有时比了解生了什么病更为重要。

C.疾病是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一种反应。

D.不同个体对疾病的反应不同,按照自身的反应呈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3.下列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黄帝内经》确立“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认为人的生命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和谐

是健康的根本。

B.《黄帝内经》自觉地吸收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并与医疗经验有机结合,为中

医学奠定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C.《黄帝内经》的医学模式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

观点是相同的。

D.《黄帝内经》认为各事物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命、健康和疾病

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变化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蚁族”指的是那些聚居于城中村,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 0万“蚁族”,而在全国这一群体拥有上百万规模和数量。

在这群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蚂蚁”面前,讲励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因为没有人比他们更加理解这些词汇的涵义。在他们面前,剖析高等教育弊端、指责房价飙升、感慨工作难找,也特别不合时宜,他们正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和“受害者”。

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所走的道路。从这角度看,“蚁族”并非一个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他们只是在各种现实考量与利益权衡中,作出相对来讲最不坏的选择。据调查,这群人绝大多数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人是从外地高校毕业后到大城市找工作。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登上时代的列车,这就是他们所必须跨出的艰难一步。

虽然目前他们工作不稳定、生活几近无着,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但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这是商业社会的一个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正因如此,许多“蚂蚁”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家乡太小,放不下我的理想”这句话想必道出了大部分“蚂蚁”的心声。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产生的“蚁族”现象,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有责任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这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生活条件差一些,工资收入低一些,这些困难都不足以让“蚂蚁”们退缩。但是,倘若一个城市存在严重的就业歧视,动辄对外来人员刻意抬高就业门槛,这将轻易地击败他们的信心底线,使他们不得不黯然面对灰色的人生。

调查显示,29.27%的受访者把“平等的工作机会”列为希望政府提供帮助的首选。在现实世界中,固然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然而,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多方面人为限制,却是具有现代眼光的城市管理者所必须做的功课。

1.下列对“蚁族”的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彷徨无助、盲目漂泊的群体。

B.蚁族是居住于城市中心,收入不高、工作不稳定的高校毕业生。

C.蚁族是产生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种现象。

D.蚁族是一个怀揣理想、面对现实的群体,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未来从没有想过放弃。

2.“蚁族”现象的产生关涉“地区差异、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房地产价格等诸多

社会问题”,下列不属于文中所提的解决“诸多社会问题”建议的一项是

A.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既相对低廉又卫生的居住环境。

B.尽可能多地建造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这个群体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C.取消户籍、学历、性别等人为限制,为这个群体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

D.“蚂蚁”不该嫌家乡太小,应登上时代的列车,跨出回乡的艰难一步。

3.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存在理想的、完全平等的就业环境,所以对“蚁族”讲励

   志故事谈成功之道,没有多少意义。

B.机会均等的就业环境,是“蚁族”一切努力与奋斗的力量来源,但是,现时城市中

   存在的严重的就业歧视,已轻易地击败了他们的信心底线。

C.“蚁族”之所以走上这样的人生道路,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及个人

   禀赋、理想追求、人生际遇。

D.根据商业社会的赤裸裸、硬邦邦的生存逻辑,如果返回农村或小城,也许他们这辈

   子就只能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然而目前虽为“蚁族”,但未来却还有着很多可能。

 

查看答案

对下列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A.这首词上片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

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B.三、四两句用特写镜头描写弹筝女子。“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明写弹者心声,又暗写作者情绪,“细”字连结二者。

C.下片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

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D.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

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查看答案

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

B.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孤孤单单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C.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每次移动桌子,回头看来看去没有可安置的地方。

D.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没想到竟然默默地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了?

 

查看答案

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使用,请选出对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

A.归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

各种事实,也许可以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因为是“在1837年想到”,

还未得到各种事实的证实,对于问题的了解显得相当谨慎,所以用“也许”、“一些”

加以限制,很有分寸。)

B.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 “当

   时”从时间上加以限制,说明作者的认识是在发展的,加点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一个

   科学家严肃的科学态度。)

C.我们将由此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至少是可能”说明了作者心

   中尚未把握遗传变异的情况,遗传变异只在人类的选种、家养状况下才会出现。)

D.我虽然时常注意,只信赖良好的证据,但是无疑错误还是会混入的。(“混入”说明

   出现错误是不自觉的,一时未能发现,表明了作者对于科学的审慎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